基于发展理论的被动富足青年社会教育需求的发
走向富裕是人们的美好向往。学术界对富裕之后如何发展研究得较少,尤其是对被动富裕群体发展的研究则更少。本文以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富足青年为例,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以期引起学界对此关心,并求教于方家。
一、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其结果之一是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随之,失地农民研究成了热点。学术界关于失地农民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把失地农民假设为弱者。有学者指出,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还有学者认为,农村城市化带来了大量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1]。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水平下降,最终使农民更加贫困化[2]。失地农民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没有很好地解决其生存问题,成为了推进城市化的瓶颈。有学者注意到了“城中村”的社会发育滞后问题[3]。失地青年农民无地、技能低、就业率低[4],要防止失地青年变成游民[5]。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有组织地撤村建居,但此类社区存在着制度社区与现实村庄的冲突[6]。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因城市化而富裕起来。他们在财富增加之后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青年人的需求问题。但学术界对其研究还很不充分。检索从2000—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输入以“青年需求”为主题的论文有534篇,几乎没有从发展角度来研究被动富足青年社会需求。
(二)理论假设
人的需要与发展问题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8]。赋予需要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的层次。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说明现代人具有功利主义的态度,是工具理性化的人,理性地追求现世的物质和精神目标。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对现代人给出了“社会人”标准。马尔库塞特别关注工业社会中分工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现代社会的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英克尔斯等认为,现代化的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个人品质的综合。可见,人的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代,人们对人的需要的认识是不相同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富裕起来的青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生理需求的满足,必然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新的需求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横向,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二是纵向,更加注重未来发展,包括代际的子女发展。
二、被动富足青年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个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从主观努力的程度划分,可简单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被动富足群体是指因某种外力因素的影响,而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富足的群体。这个概念的核心,是财富的获得是因为外界因素带来,而非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故称被动富足。本文研究的被动富足青年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因为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等补偿而富足起来的青年群体①。
(二)特点
被动富足青年因城市化而带来了财富的迅速增加,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1.物质生活宽裕。经济条件迅速改变,每户家庭都有百万以上资产。根据杭州市的土地征用办法和房屋拆迁补偿方案,采取货币安置与住房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人均一般可得40—60平方米不等的住房面积及每亩20万元左右的土地补偿金。调查中,大多数人因房屋出租取得一笔不菲的房租,加上土地的赔偿和原有村集体的分红,基本上每户家庭都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产。据调查,青年家庭资产100万以上者达到了54.3%,远高于一般城镇居民的水平。
2.文化程度偏低。学历主要是大专(37.3%)和高中(职高)(36.5%),两项合计达到被调查人数的73.8%,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只占19.6%。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3.工资性收入低,房租性收入高。据调查,青年月工资性收入在1 001—2 000元的占54.52%。其次是1 000元以下(10.7%)和2 001—2 500元(10.5%)。收入超过4 000元的只占6.7%。有房租收入的占58.5%,其中年均房租收益在3—5万元的约占40%。这就形成了被动富裕青年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家庭资产较多,个人工资性收入低,房租成为收入主要来源。
4.就业不充分。撤村建居社区有13.8%的青年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其中下岗失业率达到8%。明显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即使是就业者,在职业分层结构中也比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干部及行政人员占2.8%,工人占到了27%。
简言之,其特点是,有钱即资金充裕,有闲即时间充足,但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等,这给被动富足青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三、被动富足青年的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指青年人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马斯洛提出“优势需求”概念,即人同时存在多种基本需求,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求就是“优势需求”[9]。被动富足青年的突出特点是已经基本满足了生理需求,有更高的社会性发展需求。
(一)职业需求问题
据调查,被动富足青年的职业以办事人员、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占48.5%,还有13%的失业半失业人员。有51%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其工资低是主要原因(46.5%),认为目前收入低于期望值的有78.8%。选择职业收入高、工作轻松、感兴趣是居前三位的考虑因素。最希望从事的职业中,居前三位的是国家公务员、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青年们一直成长于农村,有65.7%的青年想要创业,知识水平及技术水平低,尽管有了创业资金,但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项目。
(二)生活交往需求问题
被动富足青年感觉其生活简单,有闲却无趣。他们每周拥有多半的休闲时间,但都以上网、看电视、打牌为主。有43%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不满意,主要是他们社会交往圈子狭小,特别是转入新社区后,环境由熟识变得陌生,更加缩小了交往范围。在生活娱乐上,他们渴望改变现状,丰富生活,希望有旅游考察活动(48%)和对外交流活动(27.5%)。
(三)文化知识需求问题
被动富足青年较低的文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学历水平上,有57.3%的青年对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满意,普遍认为缺乏法律、经济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
知识。最想要学习的是法律、投资理财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知识。
(四)投资理财需求问题
青年面对财富的增加,感到理财的重要性,但又缺乏理财知识和项目。据调查,青年需要投资理财知识的占51.8%。对于投资理财的需求,有32.3%的人选择理财知识,29.8%的人选择理财项目,26.6%的人选择理财培训。对于被动富足青年来讲,急需的投资理财需求就是理财知识和理财项目。
四、被动富足青年需求满足的困境
满足被动富足青年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城市化的稳步推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他们在现实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制度的市民与现实的农民困境
被动富足青年通过撤村建居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户籍也实现了由农民向居民的改变,从而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城市化。然而,现实中这类社区仍然保留着村庄的特征。村民的户口也同样以本社区占绝大多数。因此,现实中仍然生活在农村社会,在心理上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民,他们称自己是“富农”。
(二)较高的需要与较低的动力困境
他们期望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得到别人的尊重,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偏弱,在劳动力市场择业难度大,农转非劳动力的失业率相对偏高。在自然状态下的城市化,是人口转移和非农就业同步的。城市化的过程本身具有的选择机制,使那些适合城市就业者迁往城市,使不适合者,或不愿意城市就业者留在农村,继续传统的产业。由于被动富裕者实行的是整体性转移,个人不能选择,因而与城市的选择出现了错位,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特长少,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小富即安”的农民意识,也制约了就业愿望,并且对就业岗位比较挑剔,宁可闲居在家,也不愿从事劳动管理较严的工作。
(三)富有的经济与贫困的文化困境
较高的经济收入不仅高于外来“无村籍”的打工者,普通的市民工薪阶层也难望其项背。虽然被动富足青年的月工资收入不高,普遍在2000元以下,但是却有高额的其他收入,其原因是房屋出租收入比重较大,占总收入的58.5%。不少“村民”依靠房屋出租收入过着悠闲的日子,成为新型的“租金食利阶层者”。较高的收入和较多的空闲时间,既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提高和发展自己,也可能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即俗话说的“无事生非”。
(四)被动富足与被剥夺心理的困境
被动富足青年村改居前的“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要地不要人”的政策选择的产物。城市化和村转居又是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实施的,明显不同于以往城市化中的人口迁移,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同步发生。以往人们要实现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梦想,是要经过艰苦奋斗,是主动的城市化。与此相比较,村转居群体的城市化就是被动的城市化。土地征用是被动的,由此产生了被剥夺感。即使当时给予了相当数量的土地补偿,但是当周边土地升值有新的补偿标准了,便会以当前的新标准与当时的标准进行比较,常常听到的反映是,当年给土地补偿的是多少,现在的是多少。被动富足者的被剥夺感几乎成了他们的群体性心结。
五、小结与讨论
本文提出被动富足青年的概念,从发展的视角,对被动富足青年的社会需求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在理论上,初步证明了文前提出的理论假设。
发展理论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是个巨大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其内容和功能定位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正如被动富足青年的发展需求所显示的,人的发展应包含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全面发展,即物质与精神的全面发展,仅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的发展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要长远发展,即不仅要有当前的发展,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是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以往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注重对利益受损者的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对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有所忽视,这不利于长远发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在实践上,指明了满足被动富足青年社会需要的路径。一是千方百计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满足其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发挥文化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提高青年专业文化知识。发挥社区的文化中心作用,开展相应的文化知识讲座,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二是培养青年的城市人观念,引导其融入城市生活。开展城市文化活动,加速融入城市。开展城市社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活动。组织其旅游考察、文体竞赛活动等,从而使青年逐渐从农村观念中走出来,形成开放、现代的城市观念。三是形成有效的就业机制,满足其职业需求。引导青年们进行人生规划,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破除“小富即安”意识。加强青年人的职能技能培训,提高青年的职业竞争能力。提供就业信息及更多的职业选择,应建立就业信息窗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引导青年就业。四是培养创新精神,鼓励与支持青年创业。积极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鼓励支持青年创业。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青年人进行创业,提供创业项目支持和创业技能的培训。被动富足青年渴望政府给予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创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被动富足青年融入城市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促使其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是未来的重点,是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得到了共青团杭州市江干区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密切合作,在此表示感谢。)
收稿日期:2011-07-20
注释:
①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杭州市江干区为观察点。2010年底,该区农转居人口15万人,占全区常住总人口的37%,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农民转城市居民总人口的26%。研究综合运用访谈、座谈、问卷等方法。问卷调查,共发放510份。
上一篇:例谈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