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摘 要:
关键词:
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有数学老师抱怨说该讲的知识课堂上都讲过了,但学生的成绩总是不理想,甚至一塌糊涂。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讲了多少,学生就接受了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有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的指点,就不能从容应对了,这种现状是典型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数学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平时数学教学,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策略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发展的。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所以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处入手。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扩大参与面,通过抽象的知识理论与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来激活思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主动建构。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单位“1”,不但让学生折“小船”和“小羊”,还开展了“课堂活动”的教学。①放4颗玻璃球,(甲拿走一份)师:你拿走了几颗?一份是这堆玻璃球的几分之几?剩下的是这堆球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②一堆玻璃球有8颗们、16颗呢?
2.挖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小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可以引导去商场购物,购买几种商品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在购物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3.全面引入数学开放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引入开放题,不但能兼顾“慢生”和“优秀生”,更能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个性,优化解题策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进入数学王国的“钥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关键。
1.教会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把学习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补充应用题:“五年级有女生9人,男生18人。”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思考之后提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好几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3.重视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操作、实践中发现新知
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实践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转一转,移一移,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取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的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弃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可以指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推出其公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 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为此,我从学习的整个过程入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课前要预习,划出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带着问题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做题时要细心、认真;课后要复习、总结。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自觉地去了解、认识该事物。为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为此,可以从以下入手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分数的大小(通分)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再出示异分母分数,问:这样的分数,分母不同,分子也不同,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先让学生用作图法比较大小,而后问:我们不能总这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吧,、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进而引出“通分”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摸球游戏)时,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让学生猜一猜从盒子中摸出的球是白球还是黄球,通过猜是白球还是黄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愿学、乐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在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
下一篇:浅谈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