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六个要素”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5-09-30 09:35

摘 要:为了让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教学的内在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六要素”,即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质疑导学,小组合作探究,注重双基训练,重视拓展延伸,实现当堂检测。这六个要素相辅相承、相互渗透的。六要素教学模式实行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课堂的配角。教师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积极了。

关键词:预习 质疑 探究 双基 拓展 检测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课堂是抓好质量的主阵地。为了落实“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实现学校持续发展;彰显特色,丰厚底蕴,提升百年优质品牌”的办学目标,让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教学的内在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提出了“六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质疑导学,小组合作探究,注重双基训练,重视拓展延伸,实现当堂检测。
  一、课前自主预习——发现问题
  所谓预习,指学生课前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以便做好上课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即如此。因此,新课标强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个体研读课本,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之后进行再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讲解与分析,只需检测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之处作重点精解,而不必面面俱到地传授内容,节省了“讲”的时间,增加了“练”的时间,取得精讲多练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课中质疑导学——分析问题
  古人云:“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 “疑”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造。学生一旦对所发现的问题倾注了兴趣,就会产生精神活动,进而激励他们有所创新。当一个学生具备了良好问题意识,便会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创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因此,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标还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目的是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在教学中,越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越是要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
  四、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
  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合称双基,双基训练就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和演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字、词、句、篇,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双基”内涵更广,一般指:自主识字能力;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力;抓要点复述能力;自主感悟的能力;默读能力;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即兴说话的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文通字顺的习作能力等等。“双基”之于语文,犹如基石之于大厦,如果在学生接触母语的起始阶段,没有通过大量、扎实的语言训练以夯实其基础,没有使其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基本能力,就不可能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那么也就失去了学习母语的根本意义。
五、重视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要素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育信息以多种形式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终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到实际中,应用到生活中,能“学以致用”才算达到了目的。因此,“立足课本之中, 跳出课堂之外”,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和提高相应的能力。
   六、实现当堂检测——查找不足
    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设计很新颖,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看起来什么都懂,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完全懂,对知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课堂教学,等于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因此,适当的课堂检测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环节。 
    当堂检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 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共同梳理后,学生对本课目标的完成和掌握情况如何,就需要进行一次达标检测。通过检测可以调动学生巩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对新知掌握的缺漏和不足。这样便于学生在课下进行弥补性学习,解决课堂上没有达标的问题。
    教师一般根据本课所学内容的目标要求、重难点,设计几道题目。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采取小组内互查,组长批阅,教师抽查,全班检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反馈。当堂检测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要素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需要说明的是,这六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承、相互渗透的。六要素教学模式实行后,教师成了课堂的配角,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自由驰骋。课堂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活力,这不正是我们对语文课的期盼吗?

上一篇:刍议学校环保教育的实施途径

下一篇:让绿色评价为课堂点缀出生命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