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打造有效课堂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5-09-30 09:35

摘 要: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几十年来,我们都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提高实效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对许多理论、理念的把握还不到位,因此,实践上再次出现了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只有找出课堂规律之所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重视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刚刚才读过一遍课文,有的字还认不识,句子也没读通顺,很多词语也没有理解,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授课老师就急急忙忙的组织交流阅读体会了。甚至有的教师直奔中心自谈感悟;还有的急着用课件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可是,此时的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也不知道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哪,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学生必然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熟读课文,就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尴尬。当时我们中心校举行教学开放日,我准备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爱如茉莉》的第二课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还准备了大量的音乐和图片,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但是当我兴致勃勃地展开教学时,却发现怎么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带着满腹的不解,草草地上完了这节课。在评课时一位老师说,学生对课文很不熟悉是造成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因为第一课时教学,学生仅自学了字词,对课文只是肤浅的读了一下,还没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没有理清文脉,怎么能急于组织对话呢?
  二、 明确目标
  最近我听了一节阅读观摩课。听后我就忍不住问旁边的同事,他上的是第几课时?说他是第一课时,我没看到学生识字学词,通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但从开始上课看,学生对课文确实一无所知,应该说是第一课时;说他是第二课时,但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能建立在学生对课文一无所知的基础上;从课时结束看,学生对课文已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教师的小结让人感到这是第二课时。对这样的课,就像一群运动员,在没有弄清终点的情况下,就听到“啪”的一声信号枪响,结果大家只能胡乱奔跑。这种公开课,给我们老师许多误导,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吗?如果第一课时这样上,难道第二课时才去识字、学词?
  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是目标定位要准确,要将目标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除了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制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常态的教学目标。例如第一课时,一般是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而读懂课文,体味词句,领悟情感,则是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
  现在,新课标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整合这三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分清主次,合理分配,突出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找准了,课堂教学效率跟着也就提高了。
  三、 加强指导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老师的有效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就会造成学生读得深度不够,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也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应该深入的没有深入,只是触其表面,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准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得方式单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准时机,引导缺少方法,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影响学生领悟正确的思想情感。因此,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例如在我校举行的“一人一课”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一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理想的风筝》,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说如果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联想效果一定会更好,然后再让男女生分别齐读,老师只是纠正了其中读错的字音,之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只是为读而读,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美丽的春天景色?“春天又到了”的“又”和“每逢这时”等词语都说明了什么?刘老师的“圆木拐杖”课文重复提了三次?“理想”与“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由于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很难悟到上面这些思想内容。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受,但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途径还有许多,有待我们大家探索、总结。

上一篇:矛盾冲突在科学教学中巧用

下一篇: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