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0

摘 要:

关键词:

  一、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思维  
  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挥。  
首先,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例如,在教学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在学习了用短除法求解为:2×2×3×3×2=72,有个学生提出“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能否用36×2或24×3?”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正确的,有的认为是巧合,也有的认为是不正确的。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短除法分析:  
2×2×3×3×2=36×2?2×2×3×2×3=24×3  因此,上述猜想是正确的。由此,我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并得出: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捷的方法即可用其中一个数去乘另一个的独有的质因数。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议疑、释疑,促进派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可常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足以证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的师生交流过程,彼此都会忘了自己是谁,都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  
  二、引导动手操作,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标特别强调“体验”。它把学数学看作是“做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强调数学教学必须要注意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完善学生的人格。  
  首先,教师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四个小动物骑自行车比赛的动画片,其中的轮胎有方的、圆的,让学生猜猜谁最快,然后抽象出圆,给每四人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支铅笔,小组合作画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圆心的位置、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等知识。又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展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引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习惯。  
    
  三、引导尝试探索,培养开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会科学家走的路,教师的角色就要转变,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教学《圆周长》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也可用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一下,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圆周率,从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剪一剪、移一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跟谁有关?跟谁无关?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如“最小公倍数”的实践应用,教师可把一个动物画在两个多边形上,通过边靠边旋转最终得出需几次才能回到原来位置上,从而加深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性,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四、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思维的求异性是指碰到问题时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见,不盲从,不迷信。教学中,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各种独创之见,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都能促进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例1、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一般解法:  
(1)圆柱体的高:12.56÷[3.14÷(2×2)]=1(分米)  
(2)圆柱体的体积:3.14×22×1=12.56(立方分米)  
答:圆柱体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  
  我启发学生,能否找到更简捷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把探询的目光瞄向了我,我再次演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过程,然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我再把拼成的长方体放“倒”,然后问学生:这时候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什么?学生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我再问学生:这时候长方体的高又相当于什么?学生回答:这时候长方体的高又相当于圆柱体的半径。我再请学生讨论,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圆柱体的体积除了等于底面积×高,还可以等于圆柱体的侧面积÷2×底面半径;还可以等于侧面积×底面半径÷2。  我再请学生回到例1,请学生回答能否运用简捷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很快学运用了巧妙解法:12.56÷2×2=12.56(立方分米)  
答:圆柱体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  
  学生敢于打破旧的习惯做法,产生标新立异的新做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老师要十分珍惜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重要性

下一篇:引导学生有序有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