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关键词: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抽象性、科学性、逻辑严密性等特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反思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难以一次性地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理解、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学生会建构的知识更加牢固,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来激起学生的反思意识,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课堂教学一结束,老师就马上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而教师则忙于学生中间,指导“接受较差”的学生……这样学生很少有反思的机会。
其实教师更应该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课堂上主要老师讲了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我学会和掌握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对老师讲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内容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学生的可以在课堂马上举手提问,师生集体进行商讨解决。通过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课堂空间的安排,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不要害怕耽误教学进度,可以多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反思或者培养他们反思的意识,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上上 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一开始学生对“单位1”这一抽象的概念的难以理解。于是就在讲台上我摆了两堆小棒:一堆小棒是6根,另一堆是4根,然后问学生这两堆木棒各自的二分之一是否相等呢?学生们意见各一,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并开始在教室里辩论开了…说不相等的同学说:“6根的一半是3根,4根的一半是2根,这样怎么能一样呢?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现在单位‘1’变了,由6变成了4,所以它的二分之一也变了。”通过这种开放交流的方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还能通过比较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
二、为学生营造反思的空间
1、对学习过程本身进行的反思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指向当前他们知识的学习,一般是对学习过程本身进行的反思。如《20以内有借位的减法》课堂教学片段:
师:16-8到底等于多少?请同学们摆一摆小棒,看看到底有多少种?
生1:16-8等于8,因为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所以我把1捆中的10根与6根合在一起就是16根,然后拿起8根就剩下8根。
生2:计算退位减法时,如果个位不够减可以向十位借1当做10再减,得到的结果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就可以了。
生3:一捆16根的小棒,拿走其中的8根还剩下8根,这8根与另外的8根合起来就等于16,所以16-8=8
生N:…
教师没有把16-8等于多少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营造了充裕的反思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从摆中找出知识规律。
2、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
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先引导学生看图,初步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图形的特点,然后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你认识的图形,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1:木桩是圆柱。
生2:不是,因为她上大下小,所以不是圆柱。
生3:木桩不是圆柱,因为木桩中间有凹凸,不够规则。
师:同学们,木桩到底是不是圆柱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圆柱,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看成圆柱,为了弄清楚这个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用多媒体出示了圆柱的圆形,并说明: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大小,两头平平的,请同学们对照,木桩究竟是不是圆柱。
众生:通过对照,大家一致认为:“只有上下一样粗或一样细的,才是圆柱。”上面的疑问也终于解决了。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新知识,得到一些新结论,成功解决了一个新问题之后,都有一种兴奋感、愉悦感、成就感。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兴趣盎然,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最佳时机。但由于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的限制,学生往往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去冷静地思考问题,错过提高能力的大好时机,这恰如遇宝山而空归。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好时机,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圆柱的例子,共同来探讨。是圆柱体的为什么是?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在取得结论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良好品格。
三、科学布置反思任务
1、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就是在一个课堂学习活动以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思维过程与心理活动,一开始自己是怎么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过哪些困难;为什么会走这些弯路,会碰这些困难,这其中有什么规律性的知识可以吸取,我的思考与老师和同学的有什么不同,其中的差距又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自己在思考的中途能否做某些调整,为什么当时不能作出这些调节;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某些预测,这些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的预测估计有没有带普及性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等。
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潜能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人的素质培养。
2、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数学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上的同化、顺应,从而达到另一个平衡的过程。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大多是要涉及一些已经获得的具体的数学知识的,那么要反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程度,这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属性的把握程度,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的相关方面建立联系的程度,对知识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通过亲历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自己所对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补救必须及时进行。比如:引导学生对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没有独立的形式,只是蕴含在具体内容之中或伴随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其进行反思的
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挖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的过程之中有何特点,这种思想方法是否在其它情况下运用过,现在与过去运用有何差异。这无疑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易于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更利于学生对该数学思想运用的迁移。
3、要求对解题的结果进行反思
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决完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此问题、此结论、此方法是否可做一般性的推广和引申。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问题,而是一类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往复中,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己麻烦的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负担。老师辛苦一些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样一来,滋长了一些学生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事实上,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主动应对的过程,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吗?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
下一篇: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