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偏低的原因探究
摘 要:
关键词: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是所有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但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起点水平上与城区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客观原因
1.信息技术设备缺乏,课时不达标,学生实践机会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班级容量较大,机房和计算机有限,往往是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这样就出现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学生需要的现象。尤其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由于信息技术设备相对缺乏和落后,根本无法满足一人一台计算机的需要,人数较多的班级就出现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多数学生站着“看电脑”的情况。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减少了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效果。再加上信息技术课时每周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时数一学期不过16个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
2.家用电脑普及程度太低,学生的巩固练习不够
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家庭收入都比较低,家长无力购买电脑,致使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练习和巩固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85.2%的家庭没有计算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机房,而学校的设备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在双重困难面前,农村小学生感知计算机相关知识是少之又少。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不同,城乡小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不言而喻,城里的学生很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当然也就比较容易了。但农村孩子就不一样,他们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对计算机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绝大多数人却从未接触过相关内容。在如此“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接受一门全新的课程,而且是一门由理论与操作两部分构成的课程,真是难上加难。如果说课后有足够的实践和练习机会的话,那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救办法,问题是农村孩子因为没有电脑而丧失了一次次“温故而知新”的机会,这也是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主观原因
1.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管理不严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理论更重实际操作的学科,要求学生多动手,以掌握技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上机练习。但在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采用的是“讲演”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在电脑上演示一遍具体的操作,最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来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观看后再自己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操作起来简单、省时,却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们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毋庸置疑,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要进行感知、理解和应用,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探索,认真思考并分析研究,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操作时游刃有余。如果教师因急于求成而包办代替,全讲或全演的话,只会让学生兴味索然。再加上农村孩子平时在家里练习的机会非常少,只有课堂上的一点时间可以利用,可即使在这一点时间里他们也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压根就没有听懂或看明白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又不能及时地获得有针对性地点拨和引导,所以好多人就滥竽充数走走过场而已,看似手不停地在动,其实根本就是在糊弄老师,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会。
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5.6%的农村小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这一点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告诫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对于那些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就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正确把握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科学灵活地采取形象化、生活化、儿童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学习情境中充满趣味的“问题任务”, 驱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信息技术、愉快地探索其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倘若教学任务偏离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或真实的学习情景, 那么“任务”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 学习的直观性和形象化也会大打折扣。不言而喻,一般的小孩子都是贪玩的,只要能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通过自己的双手,完成一个又一个具体操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为什么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此低下呢?除了上述一些原因外,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说,怎么做,很少有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以制定出适应本地或本班学情的教学方案。要知道农村小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一些抽象的计算机术语及理论的掌握就需要教师进行形象比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将难懂的知识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易于接受。假如学生对老师讲解或演示的内容一知半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别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恐怕还会产生畏惧感和厌倦感。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能注意到这一点,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就会感觉有章可循,感觉计算机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是让自己用一双巧手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他们就不会觉得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十分好玩。
当然,影响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笔者谈到的上述几个因素之外,比如农村孩子表现欲不强,缺乏自信心,由于害怕操作出错,好多学生不愿意积极动手,总是被动地模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使其本能地拒绝实践,等等。这些因素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发展,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 李先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四个问题
3. 王小宾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4. 庞博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5. 张学鹏 刍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上一篇:如何培养自信心
下一篇:“细”说小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