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思品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关键词:
《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和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产生“创新感悟”,取得“创新收获”?下面,我就日常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谈谈管窥之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善于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脚本”,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还蕴育着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如在《公用设施的自述》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路灯、电话亭、车站牌、邮筒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共同学习公用设施的用途以及应该如何爱护它们。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且给人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二、巧妙设问,激发创新欲望。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心灵美最可贵》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心灵美?”有的说:“为什么说心灵美是最可贵的?”也有的问:“谁心灵美?”……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讨论求新,开发创新思维
提倡标新立异,促进创新思维。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什么是勇敢的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黄强的行为是否属于勇敢”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勇敢,他跳山羊跳过去了,有的说不是,上树掏鸟窝。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呢?”接着,围绕“勇敢”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自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体验,深化创新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心中有阳光》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送给每组一件礼物:一张白纸、一块石头、一片落叶、一个空可乐瓶。然后问:“如果用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代表每个组的同学,你们能说说自己有多少用处吗?”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折一折,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用处,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创新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工厂附近的空气污染程度,到工业区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及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而且培养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结束语:
《课程标准》还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的确,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一块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片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