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4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文章的其他形式。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使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思维,定位教师角色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标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纯洁品质和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旧方法、旧思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中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教师;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观之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身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前设计理念要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方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一个学生能够接纳的,宽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够充分释放创造性的,乐于参加的课堂氛围,组织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探索,发现和创新行为。
  2、教师讲授变为教师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和重点、难点。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设计等,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死记、苦学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儿,扼杀学生的激情,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先导者和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教师应转变为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善于创设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中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满足每个学生成功的需要,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作的努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二、积极营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人把21世纪称为“创造性世纪”,预示着国际竞争将是国家之间创造力的竞争。现在的少年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将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而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创造能力将决定其生存状态。因为不论你干什么都需要创造,创造离不开正确的认识。思维又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和认识过程。因而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了培养孩子创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关键。

   小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结合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我们讲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实际上是在调动他们的思维;我们讲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然不可能讲思维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有时过多的文字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主要的手段有:
  1、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电化教学手段包括幻灯、录音机、电视、计算机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电化手段。如《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学童话是通过水波与声波在遇到障碍物后,都会再返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的。“回声”是抽象的,只能听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则需要多媒体课件,融现代教学媒体的声、光、色彩为一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突破课文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2、使用简笔画进行教学
  “简笔画”能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内容,这是教学中最适用的一个环节。如《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为了使学生理解那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为什么错,教师可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画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用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剑贴在黑板 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3、使用表演法进行教学
  表演法对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学习《高大约皂荚树》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这句话“我们六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这树究竞怎样粗呢?教师可让六个小朋友拉成一个圈。从而使学生知道皂荚树的干到底有多粗。增强了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及实践性。
  三、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室为牢、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法、以作业为训练、以考试为目标。其实,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远远不够,教师和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有用、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内是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只有这样,实施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学科特点,推进教学改革。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尽快地转变思想、明确育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