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不如“学之以渔”
摘 要:
关键词: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授鱼”到“授渔”传授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但是究其本质仍然是灌输式的教育,只不过灌输的内容不同罢了:前者灌输的是知识,视学生为容器,把学生喂得膘肥体壮,可是思维缓慢,一个个原本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孩子由于缺乏个性,成了统一标准的产品;后者灌输的是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限于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缺乏创造性。这两种教学方法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窠臼,仍然是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忽视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年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对教育的诘问也越来越多,集中于很重要一点,就是钱老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多年来,教师过多看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多的控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多的用黑板代替学生的动手过程,课堂上教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个性,思维创新意识得不到发展提高, 学生的探索意识得不到培养保护。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式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创造者。
“学之以渔“是指学生在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授渔的基础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自由积极主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渔”与“授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授渔”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从老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和消化的过程。“学渔”注重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通过合作交流、尝试试误,积极主动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注重的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虽然这个过程很曲折、很费时,甚至课堂上有时显得不那么精彩,会有失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发现了他们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人类未知的东西是等价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这种学习效果是“授之以渔”不可同日而语的。“授”与“学”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之以渔”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的学是第一位,教师的教是第二位的。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你的课堂哪怕有时有点乱,有些许尴尬,些许遗憾,也要让学生去展示、去活动、去思考。把学习知识变成探索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学生不是模仿者接受者,而是发明者创造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就是最好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在自己寻求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从小就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学生在依靠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理解,在摸索探求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内化,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独到见解。这就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虽然在表面上提出搞素质教育,提出新课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注入式”的灌输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教师传授,忽视或不注重学生的“学”。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指挥棒下,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图走,按老师编写好的“剧本”演,路子走的对,戏演得也很精彩、出色。学生的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学生的能力却不敢恭维。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摒弃过去那种唯恐课堂“乱”“散“的思想。充分放开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敢于放手,敢于失败,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0年4月,我有幸在合肥听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徐长青老师的一节展示课《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闯关游戏《抢椅子》:讲台前放了两把椅子,老师先叫2名学生到前面来参加抢椅子游戏,抢到者胜,同学们感到椅子数和学生数相等不好玩,提出应增加或减少人数,结果一下子又来了4名学生,怎么办呢?老师让后来的4名同学采用剪刀、石头、布的形式决胜负。最后胜出的一名同学和开始上来的2名同学进行抢椅子游戏,赢着为胜。游戏结束,老师问:参加“猜”游戏的有几名同学?(生答4名),参加“抢”游戏的有几名同学?(生答3名),而只有6名学生参加游戏,为什么会出现3+4=6?这时,徐老师拿出两个呼啦圈,让参加“抢”和“猜”游戏活动的学生分别站到两个呼啦圈里。开始学生不知道怎样站,用求助的眼神看老师,徐老师走得远远的,连看也不看。这时,有一个学生跑来跑去,不知站到那一圈里,徐老师就是不管。同学们经过思考、尝试终于把那一位参加两项活动的学生套在了两个呼啦圈中间。这时下面观课的老师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徐老师敢于放手精神敬佩,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肯定。这就是让学生“学之以渔”获得成功的最好明证。
“学之以渔”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但是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或取消教师的作用。“授之以渔”是教师把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学之以渔”是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求获得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传授知识、传授学习方法要困难复杂得多。因此,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博采众长,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变“教学设计”为“教学预设”,以利于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学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精神、探索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护、诱发、激励、重视这种天性。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这种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造就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
上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