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文章——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色
摘 要: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要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的教学思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就要从根本上变“纯写作技巧点拨”为“丰富生活积累”的教学思想。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为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生活即作文”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所以如此,症结在于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基础,缺乏生活感受。没有生活基础,没有生活体验,文章哪来真情实感?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即育人教育。叶圣陶先生说:“平时积蓄充实,作文就不会感到难了。积蓄什么?积蓄方方面面的生活的积蓄,知识的积蓄,语言的积蓄,情感的积蓄,对事物认识的积蓄,而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积蓄。” 由此可见,生活是学会习作的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当努力向生活本色回归。一句话,生活处处皆有文章。
走进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闪烁的习作“珍珠”
生活是人人都有的。如今的小学生,人人都有五彩缤纷的生活。而在习作时,有人文思泉涌,有人却头脑空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之间观察能力的差别。这就是说有了生活并不是就有了习作内容,这还有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问题。
观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习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平时,我们老师可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使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猎取一些细腻的习作素材。在学生观察生活时,不要刻意指出一些束缚学生观察活动的要求,不要人为设置精神枷锁,学生才能无所顾忌地用自己喜欢的言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只有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才能有鲜活生动的题材和流畅真切的表达。
关注生活 让事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值得回味的痕迹
对学生来说,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未必都能有所感受。对学生来说,相对熟悉的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即使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很多也不能完全有所感受,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理解 。我们常感叹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还是由于学生对于生活的关注不够。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重视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要多看,“耳”要勤听,听电视节目,听课文朗读,听民谣、谚语、笑话、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通过这些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班长周逸秋写的《当班长的“酸甜苦辣”》:
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在想:当班长每天威风凛凛地跟老师“巡逻”,就像是老师的尾巴。怎么会有“酸”、“苦”、“辣”呢?
和你讲讲吧。我这个当班长的小官,也有苦楚哇!那天,上课铃“叮呤呤……”地响了。我喊“铃声停,教室静!”连喊了几次,同学们仍旧东张张、西望望,左跑跑、右颠颠。我气得脸色苍白,牙齿打颤。没办法,只能“等死”。一转眼,老师夹着书走进教室,看到教室乱成一锅粥,把书一把摔到讲台桌上,厉声喊到:“同学们安静!你们怎么回事?!班长干什么吃的?!”徐岩说:“是周逸秋不管班级!”恶人先告状!听到这番话,我脸上如活火烧,难过极了。老师说:“班长都不管理班级,要你何用?出来!”我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委屈极了。老师说我没负起责任来,狠狠地训了我一顿。我又苦又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落。
当然,有苦也有甜。老师让我抱本子,我非常乐意。班级得红旗,老师夸奖我,甜得我大嘴巴都闭不起来。
我希望我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我希望我们班一直都是“优秀班级”!
如此多看、勤听写起作文来怎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怎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
感受生活 让学生用心灵体验具有个性特征的生活
“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这句话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有着极其有益的启示。我们的习作教学应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与原生态的生活的最大区别,就是作文比生活多了一层理性的思考,当然这种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是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作出的思考。也就是说,作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原态生活的复制与刻录。生活一旦写成作文,自然已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不可能记录生活的一切,当他拿起笔记录的时候,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我记录生活中的什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时,用心体会,去粗取精。其实,这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生活中哪件事是有意义的?学生在观察春雨时,立意于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观察蜘蛛织网的过程时,留心观察蜘蛛织网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学生在观察校园一景时,让学生体会假山、花圃、雕塑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学生在观察橘子和橙子的异同时,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训练,就能使学生在作文时能够平中见奇,鲜活充盈。
积累生活 让学生多方挖掘丰厚的生活习作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的丰厚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涌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事必躬亲,事事都能亲临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老师有时为了学生的习作,还要创设一些“模拟生活”,这种“克隆”生活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视野。看图作文就是很好的“克隆”生活。在教学《看图作文》这一习作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在这一看和说的过程中,学生平日的生活得到再现,最后让学生把看到和想像到的用话写下来。
言为心声,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素材,通过“笔”说出,就像从心里流泻出来,自然而亲切。
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同等重要,如同人之双腿,同步而行。除此之外,写日记是很好的生活积累,收集资料也是一种生活积累。生活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大图画,是一只酸甜苦辣的五味瓶,还是一首娓娓动听的乐曲,需要我们用心去慢慢欣赏、细细品味、静静聆听,从中视其真意、食其滋味、闻其韵律。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走进了生活,他们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只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信息源泉,他们的生活体验才能丰富多彩,也才能写出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回归生活本色,应将生活与作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描述生活,那时我们就会发觉原来生活处处皆文章。
上一篇: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作文教学中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