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浅议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4

摘 要:

关键词:
     “淡化语法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之一,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不再系统编排语法知识,而是零碎的安排在各册的附录内。这就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错觉:语法知识不重要。于是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法知识,有的甚至根本不教,学生学习时总认为这是额外功,心不在焉。殊不知正是师生的这种心理使语文教学处于了一种尴尬境地。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淡化语法是有道理也是应该的,但是,淡化不等于淡出,不追求系统、完整的语法知识,并不等于完全不学习语法知识。语文知识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但语文能力是需要语文知识来支撑的。没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应在主观上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把语法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进程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读懂文句。有些文章中有一些较长的句子,如“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奇妙的克隆》)这个句子较长,成分较多。如果学生不了解短语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就很难领会其主要意思。显然,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细胞具有能力。主语中心语前的“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是对主语起限制作用的定语,“与受精卵一样”是修饰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是限制宾语中心语的定语。这样一分析,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意思就会一目了然。
  阅读文言文,学生很难把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语法特点。教学中,教师虽不必生硬地灌输这些语法概念,但一定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等读懂文言文的必备知识。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要掌握句中“之”字的用法,就要了解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知识。再如《桃花源记》第三段,省略了大量主语,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省略的主语,是很难读懂文意的。又如《狼》中“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如果学生不懂得“洞”“隧”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就很难理解句意。
二、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修改病句:
  判断、修改病句,这是语文考试的基本题型,包括中考。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词语运用是否准确,看句子结构是否完整,看成分搭配是否恰当,看语序是否合理,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对这些病句的分析,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如: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这是常见的一种病句,学生却很难把握。如果具备相关的语法知识,懂得“通过学习------”是个介词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成分,它可以提到主语之前,用逗号隔开;“使我------”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就会明白这是个主语残缺的病句。
三、语法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但提到作文,不仅学生怕写,老师也怕改。学生作文中经常错别字连篇,病句多,更谈不上有什么文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积累的素材不多外,不懂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有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妈妈那虽说不怎么好看的发型,现在也已不成样子了。”如果具备复句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懂得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前后分句间应该是递进关系,“虽”与“也”不仅不能搭配,同时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分句间的关系。又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把语言写得具体生动些时会说:“在中心语之前加上层层修饰语,语言就会变的准确、具体、生动。”但如果学生连中心语、修饰语都不懂,这句话就等于白说。
四、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与高中语文接轨:
  如今,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对我们这些初中语文教师怨声载道,觉得我们误人子弟。学生不学语法,上高中后就得补上这一课,否则语文课堂上只会“云里雾里”,考试也只会“一塌糊涂”。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初中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最起码的语法技能,也是有利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淡化语法”,但淡化的是语法概念,而应强化语法应用的教学和语法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创新作业形式 提高学习效率——低年级语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