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了师生和生生的共同活动。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获取主动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 学好数学 主动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学生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尊重和欣赏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期盼能同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为此,笔者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树立自信,让学生相信“我能学好数学”。
普罗塔戈尔说过:“头脑并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导之有趣,使学生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1. 讲故事。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故事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如:“按比例分配”的导语设计。师:爱迪生小时候在家中引发了一起爆炸事件,你想知道吗?原来,爱迪生当时从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手指板书)黑火药的原料中,火硝、硫磺、木炭的重量比是15:2:3。于是,他照此比例制成火药,并在家中进行实验,造成了小规模的爆炸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此例中,由于创设了生动、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教学以开始,对学生就有了一种磁石般的引力,牢牢吸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对教学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兴趣。
2.布悬念。
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令学生好奇关切的悬念,及其他们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进行魔术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变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5个6连加的算式,学生被长长的算式一时惊呆了。教师提问:“谁能最快算出这道题的结果?”这么长的算是能算的快吗,同学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说:“只要学会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都能快速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点。这个悬念的设置,是他们迫不及待地响学会这节课的知识,想亲自去揭开谜底。
3.设比赛。
利用儿童上进、好胜的心理,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在课的开始,采用对比的方法编排了两组口算题进行比赛。第一组为三位数加、减整百数:248+200、367-300、534+400;第二组为三位数加、减任意数:248+199、367-198、534+397 计算第一组的同学,算的有对有快,获得冠军。计算第二组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理由是第一主题加、减都是整百数,难度小;而第二组题加、减的不是整百数,计算时需要进位或退位,难度较大,计算速度慢。这是教师有及时引导,如果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第二组照样会算得很快。下面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看谁能最先掌握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教师充分利用比赛的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愿望,培养他们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二. 鼓励探究,激发学生“我想学好数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明确的学习目标下的实际学习活动。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知识的形成过程却存在时空的跨度,传统教学往往无法突破时空的限制,而现代教学却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再现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扩展了教育资源,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化,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
同时,探究活动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在教学“圆柱体积的容积及其应用”后,我布置一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饮料筒(盒)指导步骤如下:选择材质规格;所需资金,资金如何筹集,谁筹集;饮料筒(盒)如何设计,谁设计;实用效果如何,哪些需要改进。然后让学生去筹款,(如:卖旧作业本等)去设计,去施工、去改进等,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提供给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的机会,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三. 创造自由空间,训练学生“我要学好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切实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 在参与中引发学生多维思维。
在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分数概念后给出:“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出发,当甲走到全程的3/4时,乙走到全程的3/5,这时两车相距14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学生们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巧妙引导:“我们能不能从A这边观察,140千米与3/4、3/5的交错处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很快看出总路程的【3/4-(1-3/5)】就是140千米。列式:140÷【3/4-(1-3/5)】=400千米。
(1) 然后及时追问:“你们还能从哪进行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法?”这样一问,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题中个条件之间的巧妙联系,从而灵活地进行解答。
2. 在参与中引发学生独创思维。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激励学生从给定的信息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学习“商不变性质”后,一名学生大胆质疑:被除数活出数能不能加或减一个数呢?教师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马上出示下面两道题,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1)(240×4)÷(80+□)=3
(2)(240-□)÷(80÷4)=3
通过同学们的深钻细研,严密推敲,最后得出:只要抓住商不变的性质的关键,就可以把被除数、出书同时乘(除以)一个数转化为被除数或除数加(减)某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教育目标就是是每一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实践证明,学生从“自信学好数学”到“对数学产生内在兴趣”再到“真正有空间自己主动学习”,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思维得到系统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
1.《数学课程标准》
2.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 吴正宪
上一篇: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