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课前活动:为科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5-12-13 11:35

摘 要:为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把时间花费在能否顺利接受知识的征途上,而能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探究中,可通过适时开展课前活动,从搜集资料、准备材料、参与观察研究、参与现场体验、参与动手操作这些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前活动  方法指导   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笔者对任教的四个班共198人作了是否愿意参与课前活动的调查,其中有65人认为科学课不需要开展课前活动,究其原因是认为科学课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中心,对于每一堂课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若提前开展了活动,似乎失去了对科学课的神秘感,变得很没趣。“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课前活动的指导一般可按不同的课型进行。
  一、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是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或是上网浏览,询问父母等方式去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人体保健、环境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动植物的繁殖、食物的搭配等多方面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搜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补充进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材,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资源,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为丰富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有的孩子请医生家长帮忙,搜集到了食物消化的录像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的延伸。再如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可要求学生通读教学内容,在总体上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课前活动效果非常好,全班大多学生搜集了资料,具体有: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上没有水、生命的存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我国对月球的探索中,有神五、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着落,其中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6位宇航员上过天等等。有的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片,特别是几个优等生还将资料做成了幻灯片,图文并茂,方便其他同学读取。在教学《宇宙》这一单元时,还可在课堂中安排5分钟,让孩子们播报课前搜集到的信息,并采取积分制的评价方式,提高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实验材料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材料准备中来。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选择材料的能力。
  我们的家长遍布于各行各业,能够为某些材料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有的家长任教初、高中科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实验教学仪器,如动植物、岩石的标本等。又如《磁铁》单元中的磁铁,《溶解》单元中的食盐、面粉、白糖、沙子,《电》单元中的电池、导线、小灯泡等这些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可让孩子们提前准备。再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进行沉浮实验时要用到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来研究沉浮的情况,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每一类材料至少要准备2个以上,由于材料品种多,数量多,若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有点仓促。为此,可让每个班的孩子提前在班内准备一个大箱子用来收集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弃物,这个百宝箱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课前参与体验
  1.体验观察研究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课堂内受时间、器材的限制,若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品种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制定好研究计划,再根据计划去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观察,课内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更丰富的知识。
  如教学土壤这部分内容时,可布置学生课前到田野中去实地观察土壤。学生通过看、闻、摸,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土壤的气息,像科学家那样记录着自己一个个的“伟大发现”之后,组织学生在课内讨论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怎样减少对土壤的侵蚀等活动。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土壤的情感体验,将保护土壤的意识转变为自己的行为。又如教学放大镜这块内容时,可指导学生课前去观察花花世界中的任意物品,相信可以收获更多的信息。
   2.体验现场活动
    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组织孩子们在课前参与现场体验活动,能激起孩子们最大的兴趣。
  如教学《斜面的作用》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体验登山活动,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课中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走坡度大的斜坡明显比走平缓的斜坡吃力,从而自然地引出山坡路面可看作是斜面,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原理。这样,孩子们亲历了登山的过程,促使本课的难点化难为易,同时也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提升。
   3.体验动手操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制作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之一,鼓励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在一堂课中,如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制作活动中,真正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会变得十分有限。为此,一些动手制作的课,可适当安排在课前让孩子们先动起手来。
  在科学教材中,小制作穿插在每一个单元中。如在学生了解了磁铁的磁性、两极、相互作用及指南针之后,安排了做 一个指南针;在学生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之后,安排了设计小赛车;在学习了光的传播特点、反射及与热的关系后,安排了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在学习了热胀冷缩、热的传递后,安排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在学习了摆的研究后,安排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在了解了各种形状与结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桥之后,安排了用纸造一座桥等诸如此类活动。若在课前能设计好制作方案,在课中就有充裕的时间来制作;若在课前制作好了一小部分,在课中就有时间进行进一步完善及修正;若在课前已完全制作好了,在课中可以开展一个作品展览会,及时评价各类作品,在制作方面表现突出的,赋予他们 “制作能手”的称号,再将成绩记录下来,纳入期末考评。课前开展好这些制作活动,不仅可以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解,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认识到科学知识是为技术服务的,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前活动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开展课前活动与预习是两回事,不能等同,在布置课前活动的要求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要求。对好的方法和结果要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课前的亲历活动时间有长有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上一篇:浅议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效度

下一篇:让音乐课堂“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