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对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积极参与的因素及喜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形式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强化体育意识、加强指导、增加体育投资、组织体育竞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对策和措施,以促进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锻炼;现状;分析
1 前言
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目标与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从指导思想、教学目的任务、课程结构、课时安排、选修教材、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变化。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1]众所周知,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是第一要素。既然要重视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就必然要重视他们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现实状况。
一.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以外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促进的,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它一方面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上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课也只是一种手段,教会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才是目的。[3]
二.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
学生对锻炼项目上的选择也倾向趣味、竞赛的游戏项目。 小学生所喜爱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别为:乒乓球,占59%:羽毛球,占39%:篮球,占30.6%。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应当相当丰富的,但从本校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小学生锻炼内容单一、枯燥,男生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篮球、足球;女生主要集中在羽毛球、橡皮筋、跳绳,且各个年级段又有所不同,表明男生大都喜爱对抗性和激烈性强的运动项目,在对抗中展现自我,来获得成就感;女生则喜爱非对抗性和强度较小的项目,但球类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总的来看,学生对一些易于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情有独钟。同时调查还显示,跳绳、骑自行车、爬山等娱乐休闲运动项目在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被选择的机会较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由于我市地处南方,具有游泳季节相对较长的特点,学生选择游泳比传统的田径类、体操类要多,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区特征。
三.家长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关心不够
多数学生都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健康、保持良好的体型、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智力的开发大有利益、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10]家长对自己学业期望值很高,同时也对自己的健康非常的关心,然而在学业与健康的天平上往往侧重前者,忽视后者,认为抓了体育会影响学业成绩。这反映出中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健康的关切程度,小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受家长的影响不大。但就两个年级来看,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在五年级,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家长是非常支持并直接参与的,而持反对态度的六年级要比五年级高出一倍还多。这反映出家长对小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支持率有随学生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家长持反对态度的也有随年级的升高而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与现代社会广大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相关。这表明家长对子女的体育态度显然会对子女体育动机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说明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它会对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也产了生负面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小学生健身教育,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步形成,但在女生中存在认识与参与的不一致性。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一定的盲目性,无计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应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以增强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个性的发展。
4.1.2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着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校和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们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减少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并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1.3 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是健康、积极的,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调剂自己的业余生活。所以,应引导小学生积极从事课外体育锻炼,发动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共同行动,形成整个社会全民健身的运动。
4.2 建议
4.2.1 强化体育意识,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人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如果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没有一定的自觉性,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要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首先就必须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强化体育意识,可把学生的评优过程和学籍管理相结合,从主观和客观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他们锻炼的主动性,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的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2.2 增强体育知识,重视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小学体育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培养。为了让小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增加体育理论课传授的内容,有必要让每一位学生懂得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状况选择一、二种锻炼方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树立体育新概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除了发挥体育课堂的科学指导作用外,还要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发挥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几种小学生所喜爱项目兴趣小组,激发他们参加锻炼的兴趣,并加以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充分体验健身的乐趣,使之终身成为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4.2.3 增加体育投资,尽量多给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
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学校首先要力争改变目前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短缺的局面,尽可能地增辟场地,添置体育器材,充分利用校内一些零散空地,建造一些小型的场地。如:小型旱冰场、水泥乒乓球桌等,
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与环境,使小学生有更多的锻炼场所,以满足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吸引他们自觉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
4.2.4 组织适合小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
为了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赛,增加适合小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体育实践机会。开展以“育人”为宗旨,按照小型多样或单项的原则,推广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的乒乓球、拔河、羽毛球等运动,并在每一学期组织一、两次全校性的适合小学生的运动竞赛,如:篮球、跳绳校运会等。通过竞赛,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在展现自我之中,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和恒心,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4.2.5 鼓励小学生自愿组合,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大力支持兴趣爱好相同的小学生自愿组合,结伴进行锻炼,利用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互相关心、互相鞭策、互相学习的氛围,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能的目的。长此以往,就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屈杰等.湘西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2001(8):99—101.
[2] 周济.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J]. 人民论坛, 2005(7): 5.
[3] 冯岩,等.2l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J].体2002(9):8-10.
[4] 何云玉. 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1998(5):30 –32.
[5] 夏峰.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兴趣[J].中国学校体育,2003(4):1.
[6] 贾爱萍.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报,2003(5):89-914.
上一篇:走进音乐 享受快乐
下一篇:“点击”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