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探索 在探索中体验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种“学习本质意义”的全新认识已不知不觉地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教学活动,那就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以体验和探索为主的主动性学习。
关键词:合作 交流 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体验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创造与挖掘不同的解题思路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提出的崭新问题,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一、创设体验情景,激活探索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体验情景中,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索。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例题呈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在一堆杂乱无章的图形面前要求学生求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很多学生想到用上学期学过的统计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进行统计,然而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下来再进行统计。在没有教师任何的提示下,学生是很难想到这种方法。于是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先手抓一把三角形、正方形和圆,问学生谁能知道其中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学生纷纷说可以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顺着学生数的思路,我把图片往空中一抛(图片下落的十分快),提问这种情况还能用学过的方法统计吗?此时数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图片下落的很快数是来不及的),学生们都连连摇头。在大屏幕上我继续播放图片稍纵即逝的情景,追问谁能创造出一种新方法(并鼓励谁想到新方法的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这么一来学生产生了一种急切的探索欲望,接着我把刚才的图形在多媒体上放慢速度逐个出示,让学生用自己想好的新方法来统计,此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十分的高,很乐意去尝试自己发现的新方法。这样学生置身在这种寻求新方法的情景中,不仅主动地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还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提供体验机会,突破探索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知识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在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时,教师启发学生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接着要求学生摆出不同摆法,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与长和宽有关。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大胆尝试,问题很快迎刃而解,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2.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性。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的新授部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瞧一瞧、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的含义让学生用手势指一指面积是哪一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却使学生明白了面积是面的大小,而不是线的长短;在比较相近的面积出现不同意见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和想法,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为后面的交流准备了有力而充分的论据。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既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
例如,例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新方法对稍纵即逝的图形进行统计时,学生都想到了应该把图形记录下来再进行统计,学生的思维已经跨出了探索的门槛。至于要让学生探索出用画“√”这种既方便又清楚的好方法,我不急于让学生一步到位。我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统计,大部分学生是用画图形的方法统计,全班只有两位学生想到了用画“√”的方法统计。我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好,居然赞成画“√”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学生对这两种方法产生分歧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画“√”才是一种既方便又清楚的好方法,而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来发现画“√”的好处。(大力表扬了开始就用画“√”进行统计的两位学生)然后我再组织学生都用画“√”的方法统计(此次图片播放的速度更快),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用画“√”的方法记录确实比较方便。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亲身体验中,探索到了新知识。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心情。
三、应用生活实际,深入体验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数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例如: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出示扫雷图,其中一小部分被扫掉了,问:被扫掉的这部分灰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个小方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通过挖地雷游戏让学生都实实足足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探索性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构建鲜活计算教学课堂举隅
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