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备”而来,满载而归———小学语文高段
摘 要:预习,不是多多益善的数量堆积,不是“行行复行行”重复学习的代名词,更不能走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封闭圈。正确对待预习作业,让预习发挥应有的效能,是我语文老师应当正视的问题。期待预习作业在教师科学、合理地调控下,走向“精彩”、“瘦身”成功、“沟通”顺畅,逐渐被学生喜爱,成为学习环节中永远最值得期待的前奏! 本文主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预习策略,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并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预期在学生的预习方法、预习步骤、预习作业设计等方面能有所创新和突破。从实验结果来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并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2)教会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3)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一、预习情况的现状:
现在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都会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课文的要求,这已经成为一项常规的作业了。可是,当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坚信预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前奏环节时,是否知道学生对待预习作业的态度呢?让我们来看看几种颇有代表的学生观点吧:
小顾:预习是我最怕的作业,抄抄写写占用了很多的时间,真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怎么会有用?
小祺:我有办法来应付预习,不就是要解释词语、概括主要内容、谢谢段意吗?买本《课课通》就得了,可就是辛苦了我的手,把资料全部“照搬”到预习本上。
小周:我相信预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老师只管布置预习,但是却从不过问我预习的情况,比方说让我质疑问难,但是好像课堂上也没给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
三个学生的观点,的确代表了一些学生的真实想法,直接传递出学生对预习的态度:“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些叩问的语句值得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对现时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进行反思:似乎学生心中的预习与我设想的预习在方式、效果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是预习不适应今天的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还是现在的预习作业“异化”而造成了效果偏差?显然,答案是后者。细细观察现今的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作业现状,几种“异化”的现象值得我深思。
1、预习作业“形式单一化”
当预习作业穿上了统一不变的制服,学生对于它的态度将由新鲜逐步转为无
奈直至厌烦。可是,翻看学生的预习作业本,我可以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通常的预习作业无外乎以下几种: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写出生字词的部首与音序,解释词语,分段写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质疑问难,查找资料等。一课如此,课课如此,学生怎能不厌烦?缺乏新鲜感,直接导致地就是学生的一种应付心理:不就是这老几样吗,一本《课课通》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很难想象,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课文,都以不变的形式去做预习,学生怎能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期待?
2、预习作业“内容膨胀化”
在讲到的“形式单一化”的同时,其实,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
的面前,将上面所提及的预习作业写到本子上,学生的作业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从抄抄写写,到翻查字典,到读读课文,看似简单,但是全部做下来,学生需要在预习作业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令人震惊的。而且,预习作业的项目、内容仍然在不断扩充。曾几何时,一度流行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尝试提出心中的疑惑,做到带着问题进课堂,于是乎,预习作业就新增了不变的一项:质疑问难。再后来,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成了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都期待将语文教得更深、更广,搜集相关资料又成了预习作业的新宠。难关学生哀叹:预习是心中永远的痛了!
3、预习作业“与教学孤立化”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预热环节,应当与课堂教学
密结合。可是,在平时教学中,为预习而预习、脱离教学的预习作业却是最常见的。学生辛辛苦苦查找的资料课堂上没有呈现的机会,学生绞尽脑汁提出的疑惑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甚至学生在预习时抄错的词语都因为没能及时反馈而没被纠正……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之后,学生又会怎样看待预习呢?
看来,预习作业的质与量都需要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进行有效调控,扭转其异化的现象,让预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正确的角色,释放正确的能量。
二、具体内容与实施措施
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实现真正的事半功倍。
(一)预习渴望“精彩”,教师应因文设练,丰富预习作业的形式。
①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附表一)
六9班学生预习层次反馈表(表一)
六9班学生预习层次反馈表(表一)
☆课题:
☆1.预习时,我读了 遍课文,是读给 (签名)听的。
☆2.课文生字词摘录:
☆3.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最喜欢的人、事或句子(理由):
5.我的疑问:
6.我了解到的相关课外信息:
② 因文而异,有条不紊
单调乏味的预习作业应当被摒弃,如何在预习阶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当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形式多样化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新鲜的同时,对所学课文充满学习期待,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优美的诗歌散文,可以让学生交一份“有声作业”,录下自己为课文所配的朗读;学习《九寨沟》,不妨布置学生搜集九寨沟的风景图画做一次“图画旅行”,为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做铺垫。
四川九寨沟VS江南九寨沟(武义牛头山)
四川九寨沟之水韵(部分):
九寨山水,天然原始,四季景色变幻无穷,尤其是秋季,沿湖连绵数十里彩林美不胜收。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河、滩连缀一体,千颜万色,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 树正景区是九寨风光的集中表现,河谷地带有大小湖泊100多处,沿沟叠延多个海子,个个如水晶般明澈,由于每个海子深度、沉积物和临岸景物不同,各自在色度上有差异,
使片片彩池都有特征。
牛头山之水韵(部分):
(二)预习应有“依托”,实行科学、有效的预习步骤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通性。因此,有效预习也应以单元为板块,要求学生在预习本单元课文前,先将整个单元的内容浏览一遍。在预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另外,通过预习,对本单元课文的题目、体裁、作者、写作背景、课后练习等等,有个大概的认识和理解,并找出其中的质疑点,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以下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和实验班具体的实验数据,初步归纳出有效语文预习的七个基本步骤:
(1)单元总揽 ,高屋建瓴
预习课文前,先通览单元目标,预先形成整体的单元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居高临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也便于对比和总结。
(2)辨别体裁,对症下药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3)分析题目,体悟情感
有道是“题眼即文眼”,不同类型的题目往往暗示着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感悟。有的题目启人深思,例如《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珍珠鸟》、《狼牙山五壮士》等。
(4)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往往影响作品的风格。如《桂花雨》的作者琦君,她一生漂泊,在记忆深处令她久久难以忘怀的是家乡的桂花,难以割舍的是家乡的“桂花雨”。难怪在课文中总是飘溢着甜美的桂花香味,充盈着快乐的摇花童趣,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预习中适当地查阅作者资料或时代背景不但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课外知识。
(5)分析提示,找准方向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学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研读课文,善于质疑
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讲。在此涉及到预习“度”的问题(此问题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具体阐述)。
(7)思考练习,顺藤摸瓜
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很容易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三)预习需要“瘦身”,教师应删繁就简,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预习作业负担不宜重,不适宜让孩子承担过重的作业负担。像前面提到的,从读文到抄词,再到解词、查资料等等,全部完成下来,岂不要一两个小时?试想,孩子们在没学习课文前,就已经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做了那么足的功课,上课的时候,老师所新授的内容全部在孩子的意料之中,语文课的意义又在哪里?
预习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服务,它先于课堂实践活动,但不能完全替代课堂。因此,对于预习的“度”似乎难以把握。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高效的预习作业,使每一个学生正确掌握预习方法同时,又能把握住预习中的“度”。那么,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更有效,赋予课堂教学更高的效率,这也是我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四)预习期待“沟通”,教师应“以学定教”,将预习布置与检查纳入到课堂教学计划。
学生的有效预习,一定能促进课堂上的学习,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墙壁必须打通。有的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过于随意,没有以教学为纲设计作业,所以到教学时,学生辛辛苦苦所做的预习作业自然被弃之一边。如果教师能够以学定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从教学重难点出发,布置一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作业进行预习,课堂上再兼顾学生的预习基础,顺学而导,教学的效果必然大大提高。
[案例]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特别感兴趣,于是本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她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广泛质疑,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课堂上,老师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拿出,并指导他们进行梳理,确立学生中真正有困难的问题作为“金点子”,顺应学生的理解需求,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围绕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读、想、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学习的困惑,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在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古希腊神话故事会,交流他们所阅读的故事,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感受到了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魅力。这个教学课例中,学生的预习活动一直被教师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与课堂教学形成整体,切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问题与展望:
预习,不是多多益善的数量堆积,不是“行行复行行”重复学习的代名词,更不能走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封闭圈。正确对待预习作业,让预习发挥应有的效能,是我语文老师应当正视的问题。期待预习作业在教师科学、合理地调控下,走向“精彩”、“瘦身”成功、“沟通”顺畅,逐渐被学生喜爱,成为学习环节中永远最值得期待的前奏!
虽然我对本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于此同时,我也清晰地认识到在已做的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比如该怎样给有效预习设定一个科学的内涵,确实保证我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预习活动行之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如何在预习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又能保证预习的反馈质量?等等问题。总之,学无止境,研无终点,面对困惑,需要我持之以恒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 谈“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策略》叶根娟, 小学语文试教通讯,2006年3月第十二辑
4.《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陈青老师等,试教通讯,2003 年 3 月
5.《走进新课程》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
6.,《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科学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