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生为本,落实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发布时间:2015-12-16 15:34

摘 要:

关键词: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应该是课堂设计的主要目标。带着这种目标,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体会思考愿与大家交流。

  一、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许多名词术语和理论,以及鼠标练习、指法练习等连不少成年人也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孩子爱好游戏的天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独具的交互性和展示媒体的多样性,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我们可利用“纸牌”、“扫雷”等游戏练鼠标,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小青蛙过河”等游戏让学生练打字速度,利用“共创动画”等培养学生组织声画素材的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这样枯燥的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主体尝试──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趣味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

1.“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在《修饰文本框》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

  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着眼点,“任务”的完成要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能力。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Word、PowerPint、Photoshop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中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教学对象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异则并不大。因此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首先通过摸底考查(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考试(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将每班的学生都分成A、B、C三个小组,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时,A组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操作,还可以对表格进行修饰美化,对B、C组的学生则重点在于基本的操作,对其他的则不作过高的要求。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3.教学过程分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时间分配大概在1/4的时间。然后对B组学生布置练习任务,对A、C两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内容的教学,教学完成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时间分配大概也在1/4的时间,然后再对B组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时间大概也是1/4的时间。最后,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介绍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4.教学评价分层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伙伴教学”──合作互助,共同提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上一篇:数学总复习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