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公共课程设置及内容结

发布时间:2015-12-16 15:34

摘 要: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中生物类课程应处于怎样的地位,文章从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开设生物公共课的必要性,并对课程的内容结构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 生物 内容结构

  1.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1.1高师课程体系的现状

  高等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同时在某一学科方面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就具备了师范性、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特点;所谓师范性,就是指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育实习等;所谓通识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以满足小学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能力的需要,许多通识课程的设置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自然科学基础等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专业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某一专业的特点如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我国的高师初等教育虽然走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之路,但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仍处在一个研讨、调整的阶段,笔者在研究这一课程体系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程的设置、课时以及内容结构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有待于初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不断的探讨来加以完善,本文着重以生物学为例来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1.2,生物学在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根据教育部《师范高等专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制订的《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中的“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为例:除去军训、劳动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必修课总学时1908学时,各必修科目及课时情况如下表:

 

课时数

占总课时%

占公共课总课时%

 

专业课

684

35.8

 

 

教育类

252

13.2

20.6

 

文史类

政治思想类

180

9.4

22.6

14.7

35.2

 

大学英语

180

9.4

14.7

 

中国通史

36

1,9

2.9

 

社会科学基础

36

1,9

2.9

 

大学语文

(本专业不开)

72

 

 

 

 

 

艺体类

体育

180

9.4

17

14.7

26.5

 

音乐

72

3.8

5.9

 

美术

72

3.8

5.9

 

理科类

大学数学

72

3.8

11.4

5.9

17.6

 

计算机基础

108

5.7

8.8

 

自然科学基础

36

1.9

2.9

 

生物

9

0.47

0.73

 

总课时

1908

 

 

 

 

 

分析这份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发现存在重文轻理,重理论、轻实验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比如:大学英语占总课时的9.6%,占公共课时的11.4%,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的课时总和仅占总课时的1.9%,占公共课时的2.9%;这显示人们对自然科学在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认识上存在偏差。而作为自然科学一分子的生物学其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仅有9个学时,占总课时的0.47%,占公共课时的0.73%;这样的课时计划显示生物学在本课程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显然很难满足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对生物知识建构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生物学在各类高等师范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大都如此,这也反映了生物学在高等师范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具有普遍性。

  2.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公共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生物学公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是有必要开设生物课呢?笔者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而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非常快,不同年级他们的生理、智力的差异也较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生理、智力发育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教学和管理,因而“儿童少年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就应成为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这方面的知识从中学生物教材中是无法获得的;同时高师大学生本身也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的成长也需要获的更系统的生理、生育、营养、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材无法满足的。

  其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利用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行很好的培养,而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解释和引导,无疑是对其探究精神的一种打击,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变的熟视无睹,要知道儿童好奇心的泯灭大都发端于此。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分类知识,并且能够熟悉当地的生物资源,从而把小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能够培养高师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类实验、调查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能够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胜任小学的素质教育,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

  第三,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也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生态知识,使他们自觉的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

  第四,是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小学教师,生物学作为本世纪发展最快,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科学理所当然应该是“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础性。课程内容要体现出高师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小学课程内容对生物知识的要求及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力求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时代性。课程内容要能体现出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生物科技发展和生物教学理念的最新成果。与中小学课改相协调。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体现出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充分体现通识性和创新性。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内容表述、方法选用、技能培养方面应体现与专业课不同的特点。应以较通俗的语言、有趣味的形式,以全新的面容出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及课程开设的可能性思考

  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生物学公共课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有利于小学教师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2,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和长期发展。3、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包括:

  一、儿童少年生理卫生,内容应包括:儿童少年时期各系统的生理、智力变化特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少年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儿童少年突发疾病的医前救护等。

  二、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概述及实例操作,内容应包括: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经典实验分析、实验设计与操作,生物调查的方法简介等。

  三、生物分类方法及乡土生物识别,内容应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当地生物特别是当地动植物资源的分类与识别等。

  四、大学生营养卫生和保健,内容应包括: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生育与避孕、食品营养与膳食均衡,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五、生态文明概述,内容应包括: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原因、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等 

  六、未来的生命展望与生物伦理,内容应包括:当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等。

  课程内容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儿童少年生理卫生、乡土生物识别、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及实例操作等与小学教育直接有关的部分可作必修部分,课时以三十六课时为宜,其他的可作选修部分,课时应在十八课时左右。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公共课程设置及内容结构的个人思考,只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同仁和有关专家能对此做更系统的论述和设计。  

参考文献:

【1】《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   2005年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2002年9月10日     

【3】《师范高等专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

上一篇:探究小学体育教学新模式

下一篇:探究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