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的发展图式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是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破除通过撤销或扩招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想法,统筹规划,积极应对。
由于一定时间内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数年后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影响,是由低到高呈梯度进行的,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规模和比例不同,其对应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应随之变化。
在我国,由于生育水平的急剧下降以及人口再生产惯性作用引起的与20世纪几次人口增长高峰相对应的年出生人口增长高峰,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起伏较大,无疑,这种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导致的学龄人口的变动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学龄人口波峰到来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当学龄人口波峰过去后,又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不同程度的利用不足。
就现实状况而言,目前已有许多小学出现了生源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后,必将相应的影响初等教育。因此,如何规划初等教育的发展,实现学龄人口变动与初等教育的和谐共处,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巨大“难题”。
1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
从理论上而言,学龄人口变动应该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学龄人口的增加,二是学龄人口的减少。但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必然会对初等教育产生影响。正如社会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所说的一样:任何结构必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学龄人口变动亦不例外。这种影响,也绝不仅仅是单向的,它应该如默顿所说的那样:有着正向与负向的两面性。
1.1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正面影响
1.1.1 可以缓解初等教育资源紧张之状况
20世纪末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惯性的影响,正值学龄人口波峰,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整个社会层面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初等教育师资匮乏、校舍简陋、教育投入总量虽然颇大,但分摊到每一所初等学校则颇显不足,因此导致初等教育师生比偏高,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然而,今天由于育龄人口数下降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影响,学龄人口在不断的减少。这时,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下降,恰恰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初等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藉此契机,初等学校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1.1.2 有利于重新合理配置初等教育资源
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学龄人口也就随之减少。学龄人口的减少不仅腾出了大量的初等教育资源,而且增强了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使宏观层面优化配置初等教育资源成为了可能。因此,对于以前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坚决地予以撤销或合并。在保证宏观性、科学性及符合教育规律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减少学校数量、优化学校规模、调整师生比例,不断地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显见,这些重新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的措施都得益于学龄人口的减少。
1.2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龄人口变动恰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初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存在各种挑战。
1.2.1 冲击传统教育观念,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由于学龄人口变动前,整个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属于供不应求状况,学校不愁没有生源,相反社会老百姓却很担心自己的子女能否读到自己喜欢的学校甚至能否进入学校读书。因此,那时的初等教育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但是随着学龄人口的急剧减少,初等教育资源的闲置,目前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初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家长和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改变。必须更进一步以学生为本,切实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此外,随着这种角色的转换,社会对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初等教育学校及其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应这种要求,因为,初等教育只有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使“顾客”——家长和学生满意,才能使自己的学校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1.2.2 初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影响,迫切需要改革
已有的初等教育特别是初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既是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以往学龄人口现状及社会需求的体现。这种由现实和传统形成的体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并曾经为我国的初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龄人口变动对其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学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已有的某些制度与机制必须作出适当的改革,而那些没有的、但现实迫切需要的则必须尽快构建。这种改革与构建,不是对以往体制的否定,而是提炼与升华。
它既包括初等教育管理部门关于管理制度的宏观的、整体性的规划,也包括各个初等教育学校微观的、个性化的设计;既包括初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初等学校对管理职能的重新审视,也包括初等学校教师职责与初等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2 关于两种观点的分析与驳斥
若欲深入分析和探讨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的发展,不得不先分析目前流行非常普遍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可以用合并或撤销的方式来应对学龄人口危机。持此类观点者认为,现在因为学龄人口大量减少,导致许多小学都撤销或合并,因此,初等教育可以基于此类经验,采用此种办法,将那些生源较少,地处偏僻的初等学校撤销,做大做强地理位置合适,生源较多的学校。其实这种观点亦不无可取之处,但是试问:撤销合并之后,大量的老师怎么办?因为这不仅是涉及老师个人的小事,而是涉及到许许多多教师家庭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大事。还有,原来的教育资源,如校舍、土地怎么办?初等学校毕竟不同于小学,有着其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因为是最早受到冲击的教育层次,一方面,可以清退一部分民办兼职教师或让一部分老年教师退休,另一方面,初等教育学校也可以吸纳部分优秀小学教师,因此,它的撤销与合并的实现相对比较顺利。然而,初等教育一则民办兼职教师较少,二则随着教育层次越高,学校越少,更高层次学校吸纳教师的数量有限,因而,面对学龄人口危机,初等教育并非一撤或一并就可了事。
观点二:可以通过扩招学生的方式来应对学龄人口危机。扩招初等教育规模是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初等教育也可以采取类似于高等学校扩招的方式来度过学龄人口减少的危机。但是,试问:还有人四五十岁了还去读初中、高中吗?也许有,但毕竟是极少数的个案,因为这是违背受教育规律的。大学之所以能扩招,能延长读大学的年龄,那是因为大学充分考虑了人接受教育、人的社会化的终身性、持续性。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它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人一般只有先接受完了较低层次的教育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读完大学以后,可以先工作,再接着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至于年龄,一般要求不是很严格。相反,初等教育由于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则较难做到这一点。此外,扩招初等教育规模,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又有何措施可以保证?而且,学龄人口减少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规律,纵观世界各国,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莫不如此,所以,扩招可以解决一时只需,但并不能长期解决问题,相反,把初等教育做强而非纯粹的做大才是正途。
3 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如何发展
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如何发展,这不仅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度过学龄人口减少的危机,必须要改变观念,亦即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和初等教育学校,都必须极其重视这个问题,唯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深刻理解该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才能在积极利用学龄人口减少的机遇的基础上,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才能真正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具体而言,主要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学校布置调整中,我们必须全面而严谨地看待问题。学校布局受地方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做到因地而制宜。经济发达、交通状况好的地方可以少一点;经济条件较差,交通状况不好的地方可以多一点。 一般说来,初等学校高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好,那么高年级可以相对集中。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宜适当分散。
其次,保障投入,加强管理。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所以,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投入,将初等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为初等学校布局调整建立专用款项。对于这部分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同时,物价、卫生等有关部门也应当负起责任,加强监管,监督收费,尽可能让学生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最后,科学管理,重在育人。由于学龄人口的变动,学校的师生比也会随随之而变动,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则会因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影响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师生比达到平衡状态,初等教育才会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对初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不达标的学校要勒令整改或停办,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去调配已有的初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对薄弱学校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学生。
基金项目: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基金项目08C499)2008年
作者:曹伏明 来源:科教导刊 2010年10期
下一篇: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