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改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对朗读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重要目标,这一定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就课堂的落实而言,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广大语文教师本身的朗读素养普遍不高所限制;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思想上,未落实到行动上,以致难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怎样才能切实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浙江省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的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赛手们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总结与效仿。
一、技巧在朗读评价中渗透
朗读是一项能力,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实践训练的。课堂是训练朗读的主阵地,出色的朗读训练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只练不导,学生的朗读会出现平移,这样的训练是高耗低效的;有练有导,学生练有所得,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如何导,肯定不是机械地说教,而是像赛课教师那样——技巧在评价中渗透。技巧应算是朗读第一层次的要求,在学生初读课文开始即可无痕地加入。如温州鲍丹丹老师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指导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简洁的指导性评价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师:鲍老师先来开个头。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每天都要去看一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你接着说——
生:有几个蚜虫怕什么!
师:不着急!咱们把字看清楚了再读。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真好!读对了!你也来说一说——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嗯!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生:我的小葫芦啊,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你看她多着急啊!谁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鲍老师对每个起立朗读的孩子都给予点评:“真好!读对了!”“你看她多着急啊!”评价针对性很强,“读对”和像这个孩子这样“读出着急”的评价,学生清楚了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再接着练读,效果明显,这给孩子读好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舟山贺海红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伯牙绝弦》时,指名学生读文后这样评价:
师:字音读得很准,课文读得很流利!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啊,还要有正确的断句、恰当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来。老师帮你们在课文当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做上了记号,请个同学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也根据要求作了停顿,但读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字断气连。比如:峨峨兮——若泰山。谁来试试?(生读)
师:峨峨兮——若/泰山。字断气连,一起来——(生齐读)
师:再看这一句。
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文言文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评价中首先是予以肯定,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再适时地示范怎样读“正确断句、字断气连”,有示范,有练读,又有迁移运用的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朗读进步明显,朗读效果也得以充分体现。
二、理解在形象感知中深入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没有理解的读是“小和尚念经”,读出理解是朗读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见长,如何指导学生读出理解,教师只有结合感知形象过程,学生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入,从而读出语言的意思来。杭州汪珗老师教学《穷人》一课,在品读重点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时,就做到了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形象感知中,提高朗读能力。
(生齐读重点句)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她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加上两个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且养五个孩子还是勉强的。
师:她说养五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你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哪个自然段的描写告诉我们他们养五个孩子很困难?
生: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你们赶快找找,哪些词语看出他们养活五个孩子很困难?
师:托尔斯泰不愧为文学大师。在课文一开始就通过描写告诉我们,桑娜一家是穷人,想到生活如此的贫穷,桑娜怎能不担忧呢?希望大家把这种担忧读出来——
生齐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在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后,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学生读出了自己对穷人桑娜的担忧和同情,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在品味语言中升华
如果说有理解的读是让学生得“意”的话,那么关注语言特色读出情感的读则是得“味”的读。相比之下,得“味”的读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广泛应用。这样的读不但能让学生品得文章的真味,更能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奠基。衢州毛芳芳老师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感受排比句表达的强烈情感时,采用的是带领学生不断品读语言特色再练读的方法。如此,学生既读出了“味道”,又积累了语言。
毛老师着眼于品读演讲稿文体语言的特点,在练习朗读中让学生感受排比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课文例子的直观感受中,读到了语言的“真味”,读出了“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在稍后教师安排的练笔中,学生对语言的习得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语感在教师投入中飞跃
两天11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极富艺术和实效的朗读莫过于教师投入其中的朗读。这些优秀教师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铺垫引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示范朗读部分文句,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高水准的朗读定位,加之学了课文之后朗读已具坚实的基础,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自然能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堂课都有,如嘉兴祝贵耀老师教学的《青山不老》,在练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一句时,就加入了教师的铺垫引读,起到了良好的助读效果。
师:15年来,和他一起来的七位老人中的五位,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伴相继离世,他坚持着!读——(生读这一句)
师: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坚持不走!读——(生又读这一句)
师: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3700多亩林网,150多个北海小学啊!读——(生再读这一句)
祝老师一次次煽情的铺垫,把学生朗读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而随着学生感悟的一步步加深,朗读变得越来越发自肺腑,越来越震撼人心。这样的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听着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课,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恨不得立马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尝试。但是,我们也清楚,光从策略上学习,怕只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若真想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自己的内功修炼是必须要跟上的,最起码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和强大的课堂执行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修炼?“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同行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下一篇: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