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重视高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8 12:21


国家一直重视初等教育的高效开展,强调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在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了要通过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来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化推进,因此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就需要在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对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来实现教育人才素质的提升。以下笔者将针对如何有效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展开探究。


1.重视就业发展形势,明确定位初等教育


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来为社会服务的,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要重视就业形势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四点。第一,要将初等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教育导向,及时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瞻性。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中更多的是综合性的课程,由此决定了小学教师也应当具备综合性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多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动小学教学更好地发展。就目前初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学中英语、科学课、计算机技术课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专门任课教师较为缺乏,为此高职院校就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的专业,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高职院校保持专业设置的动态性,能够及时根据基础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定。第二,要树立起就业发展意识,调整办学的引导思想。在规划专业建设的具体方案时,应当主动地从相关的部门单位中获取毕业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将毕业生实际的就业率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科的结构、专业的设置、课程的体系、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应用进行调整型的推进,提高专业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水平,凸显出办学的自身特色。第三,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对相关课程的设定和就业方面的指导进行强化。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校方应当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其成为一门基础的公共性课程,从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性的规划,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定位,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第四,要建立起与专业教育开展的目标相吻合的基础教育人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推动教育人才素质的全方位发展。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当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不是只注重一个专业的素质培养,而是应当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安排应当与基础教育的教师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帮助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充分汲取知识获得职业证书。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在毕业时的最低要求是要获得本专业的或者是与本专业存在共性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2.重视在专业改革中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2.1 充分利用专业学科和教学资源优势,完成资源共享


在高职院校教学开展的过程,要保证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专业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师资培训中心来强化对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例如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有所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普通话和相关的资格认定方面被认可,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教师上岗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小学实践教学中的资源来推动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培训,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指定专人到小学参与教学锻炼实践。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实践型培训能够切身参与到初等教育的全过程,在提高自身的教学针对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使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在正式步入工作后能够采用更加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的措施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最终提高学生在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表现。


2.2 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指导


高职院校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来实现对初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形成将小学作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思路,并进而建立起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用人单位和相关的部门能够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中,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要相吻合。另外,在基础教育的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更新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更新设置,提出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专业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方案以及知识技能考核的标准设定等,从而为学生的实习或者实训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指导,在用人单位、其他相关部门与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确定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更加全面的专业定位帮助学生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


2.2.1 围绕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强化与小学在教育层面上的拓展性合作高职院校应当成立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并围绕研究中心开展工作,积极邀请在小学教育方面成绩卓著的教育专家参与其中。对研究中心的职能进行具体的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共同协商编写教学研究的计划方案,并组织、指导小学教师有序开展教学理论方面的专题探讨。第二,帮助小学教师选择并设定相对实用的科研命题,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完成科研命题的分析,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使小学教师的教学趋向专业化。第三,研究中心需要重视应用层面的技术研究与发现,在小学教材、教具的研发和综合性实训课程指导书的编写方面加强建设。


2.2.2 将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融入到课程设置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进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综合知识素养的提升成为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改革需要改变一般的本科院校中小学教育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硬性分科设置的做法,建立起柔性的课程模块体系,从而使初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以教师职业的市场需求导向为根据,充分突出专业优势,使课程的设置更加具有特色、更加鲜明。对课程设置进行类型划分,则基本上可以归为五大模块的学科内容,分别是公共必修课模块、职业基础必修课程模块、职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和小学教育实践模块。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主要设置大学体育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在职业基础必修课模块中,主要课程是数学、写作、口语、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等,这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对儿童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小学教学能力;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小学数学研究、小学语文研究、小学儿童健康发展研究和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研究等都是必修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的存在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可以说这一模块中课程的设置是对传统中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继承性发展,重点突出了技能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并掌握现代小学教育中新的教学技能;在选修课模块中,职业技术选修课与素质拓展课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素质拓展课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儿童美术创作、舞蹈、儿童歌曲编写、体育游戏等多种选择方向,是通过对学生特长的进一步放大和激发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实践模块中,主要的方式是实地调查、社会实践参与、教育观察与总结、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评价等,这种实践课程的存在能够引导学生对小学教育的认知更加感性,不断积累经验,强化学生投身教育开展工作的意识,提高实际教育能力。事实上,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依靠,同样也是引导小学生完成知识获取的重要辅助,所以应重视对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考核。


3.更新教学方式与考评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采用切实体现实践的教学方式


从客观角度来说,初等教育专业中有很多课程都是具有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性质的,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教育实践经验,使得现阶段的专业教学讲授不能够很好地在知识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衔接。为了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授课教师就要采用能够切实体现实践的教学方式。第一,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所谓的现场教学方式就是将课堂直接设置在小学的环境中,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加强烈的、真实的教学体验感受。现场教学的开展并不需要过于繁琐,可以采用的措施也有很多,诸如可以让学生一起观看优秀初等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示范视频,向学生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情景,或者直接邀请所处的小学中成绩突出的初等教育教师到课堂中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教学经验讲述对其进行精练的概括和总结,从而得出教师教学的优秀方法。第二,教师可以采用虚拟教学的方式。虚拟教学的开展需要提前设计具有高度仿真性的课堂来完成后续的情景演练,按照特定的顺序安排学生到讲台上展开模拟性教学,其他学生和教师就充当学习者进行听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针对授课学生讲解的知识提问,尽可能地使教学环境更加真实。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微格教学的方式。微格教学的方式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微”这个字上,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可以将整个教学环节划分为多个阶段加以处理,例如在开展教师口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师授课讲话的技能学习内容分为描述、解说、复述和评述等几个环节,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展开轮流式练习,将训练的过程记录下来,在通过日后的回放和评议进行调整性的训练与提升,这样就能够最大效率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科学的基本知识框架中提升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3.2 加强课堂中高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高职教学同样如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就要使学生形成一种“高新技术是教学开展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将网络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地利用与发挥,使学生在正式步入教师行业时能够灵活运用高新技术开展教学,借助于高新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3.3 围绕实践教学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知识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与评价,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为此,在进行高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时,就要转变考核方式,形成以教学大纲为核心的考核方式,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强化的重要性,对学习的效果进行巩固,将“教育、学习、实践”形成统一。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学生角度上的体现就是学生不需要再盲目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通过开卷考试、课程设计、口试和日常作业等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考察,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水平。

初等教育是国家开展义务教育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初等教育,才能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高效。目前阶段,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开展中的一个普遍化问题,但是每一阶段学习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够同一而论,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使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出高素质的初等教育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推动初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玉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安徽阜阳 236000)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育过程性评价策略探析

下一篇:研究初等教育阶段中促进学生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