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九年级语文教学管窥实施及模式发展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01:06

 

 第1篇: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美育指利用美的因素,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用课文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美、人间真情美、人文境界美,民族尊严美等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鉴赏美的同时,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


  一、领略美的景物


  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目以优美的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夏之绝句》中围绕蝉声,写对蝉声的感觉与想象,抒发心灵的感悟。蝉声“像音乐演唱会一般”,让人心旷神怡。蝉声有独唱、有合唱、有齐唱,“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惊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富春江江流曲折多姿、委婉袅娜,江水色泽之绿,江水水敛波平,没有半点儿惊涛骇浪,无不表现出富春江妖俏美丽的特点。《桥之美》中作者不仅表现了桥的诗境之美,也表现了绘画的形式之美,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这些课文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美的世界,使人心驰神荡、迷恋陶醉。学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不仅能受到美的熏陶,还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祖国装扮得更美好的强烈责任感。


  二、感知美的形象


  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描写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操、性格、气质、语言、行动等。《骆驼赋》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一支石油勘探队伍的故事。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而英勇献身。范介民刚参加工作不久,家有老母,双目失明,家境贫寒。他珍视生命的感情和坚定不拔的信念令每个读者感动不已。《安妮日记》中的安妮是一个只有15岁的少女,日记是安妮在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录,她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特定时代,特定处所,特定年龄阶段对法西斯和战争的憎恨,对生命与和平的渴望,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日记逼真地表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小巷》中一个住在小巷深处的瞎子,孤苦伶仃、他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森海音的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作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自己当年“窃读”的处境和心境,表达自己热爱读书、渴求知识、渴望理解的思想感情。《差不多先生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国民的通病,希望中国人警惕觉悟、铲除陋习。《老王》中表现平凡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格、感受他们朴实的外表下美好的内心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求知的渴望和对世人强烈的爱及殷切的希望。《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农村存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从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记叙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的经历,表现了他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不计客观条件,如饥似渴地追求文化知识的坚强意志和刻苦读书的态度。上述课文中的正面人物身上那种高尚的情操、光照日月的伟大人格和不朽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为追求崇高理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课文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作者对这些反面形象的揭露与鞭挞,正是从反面去弘扬善良、赞美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辨了是非丑美、善恶真假。


  三、品味美的语言


  九年级语文课本选入的都是名家名篇,语言准确、生动、鲜明、具有凝炼美、形象美、音乐美、建筑美、直露美、含蓄美、哲理美、空灵美、质朴美、华丽美等,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数,大师们凭借精言巧语的极大魅力给人以多方位的美感。《夏之绝句》中有长句、短句、排比、对偶、较多地运用比喻。开篇“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用对照式的比喻写出对夏天生活的热爱。“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美”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且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文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创造。


  1、创设情境感受美


  利用多媒体创设美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油画<伏尔加纤夫>》用屏幕显示油画,画家列宾共画了三组,11个纤夫、即:一群动物般的纤夫,“套着强索在拉平底货船,他们乞丐样的形象,奴隶般的劳动”,让学生们感到震颤,对纤夫们的深切同情,对沙皇俄国的奴隶制度的痛恨。用多媒体展现美的情景,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愉悦,使之产生强烈的美感印象,激起心灵的涌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如组织开展“小品比赛”、“争当摄影家”,轮流当班长等为主题的活动,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才华的平台。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将小说改成话剧,让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表演,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在全班演出。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富有趣味性、竞争性,学生兴趣盎然。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对学生理解课文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学习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呢?同学们纷纷回答:我们马上面临毕业,学习紧张,我们这个时候最苦。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踢球、打球,这时候,我们最乐。老师说:“我们看大师是怎样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呢?”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明确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的道理,大家还能联系生活来体会尽责与未尽责。有个同学说:“我爸爸腿不方便,是个残疾人,我不要他送饭,可他不论晴天雨天,都准时地把饭送到学校来,从不误时。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叫尽责吧。”还有同学说:“我奶奶因高血压突发去世,而我爸爸却陪他的朋友在外面打麻将,手机也关机,晚上我爸爸回家后,望着奶奶的遗体痛哭流涕,他是因奶奶病倒时未能及时送到医院抢救而悔恨。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未尽责’呀。”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理解课文的内容,美,就像润物的春雨一样,悄然潜入学生心田。


  2、指导朗读理解美


  朗读,是使学生从准确的语言、声调、节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内容,强化情境,引起学生情感流动的一种手段。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界碑》是写一个边防站长在一次界碑巡查中的场景,“他背依石头,……心,却在驰骋:……”“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显出两个大字——‘中国’,映耀着蓝天和白云。”如重音放在“背”、“厚厚”上,在读“扒呀扒”时应略慢一点,“中国”音略高一些,“映着蓝天白云”略轻快,这样把边防军人爱国的感情读出来,边防站长是平凡的,任务是普通的,但他的责任是重大的。在朗读中,感受到边防站长形象的高大。


  对比朗读是学生对语言感受、体会、积累的过程。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与“有些人”对工作、对人民、对技术的对比,在朗读中,感受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心灵产生震憾,感受白求恩高尚的人格。


  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心理、情感。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真正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变色龙》一文让学生分别担任警官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巡警、厨师等,让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3、质疑问难鉴赏美


  在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戏剧《威尼斯商人》就是让学生自读,自己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让学生明白剧情、了解矛盾冲突、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充分利用九年级语文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大师们对话,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4、引导想象表达美


  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诗词歌赋作品,计28篇,这些作品想象丰富、内涵深远、跳跃性强、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开拓美丽的意境。如在学习白居易写的《观刈麦》中,劳动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让学生体会“蒸”、“灼”等关键词,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当时农民在烈日下劳动的情景,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并将整首诗或词改写成记叙文,让学生认知加深拓宽,情感与诗人(词人)产生共鸣。


  作者:邓献斌

  第2篇:九年级语文教学管窥


  九年级的每一节课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都是金贵的。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特别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精讲少练,降低难度,把时间还给学生


  九年级,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期间,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中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然后照单全收,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反复叮嘱学生去做,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学生水平不同,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望着一撂的冲刺、押题试卷,我们就是在这种劳而无功的失败情绪中度过。因为我们弱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消磨了本该可以运筹帷幄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常常在这三个问题上自省:为什么中考语文知识和考点越来越细、越来越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中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必须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激情、兴趣,巩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与此同时还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有诱惑力、新鲜感和挑战性。比如,笔者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实、虚词的整理和句段翻译上,并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但因把学生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剥夺在练习、讲评上,而课后学生又不可能在语文的复习中再花费时间,所以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丧失了,结果一个月消耗战下来,虽然老师用心良苦,但学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但教学手段却错了,而这样的错误依然在继续。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在引导。汉语言内蕴深广,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管理的生命在于“导”,在于“启”,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安排时间,催生主体欲望,激活学习激情。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这才是成功的九年级语文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级后,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常闷着不说,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学生,常常有重理轻文、重英轻文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老师向课堂要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语文,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1.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实大部分教师优于学生的无非是在经验上,真正进入知识的操作阶段,在思维的拓展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及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学习的合作者,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唱对台戏,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无所谓“师道尊严”。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笔者想,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更需要教师具有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2.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去学。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因此,要用灵活的教法去激励自主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地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和服务员。


  教无定法,提高九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很多。地域的差异,文化的不同,学生基础千差万别,教学条件不同等,都是影响教学成绩的直接和关键因素。笔者不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只想说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刘吉瑞

  第3篇:适合学生发展的九年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创建起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养成“四问”的习惯。“四问”是: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四是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学生一旦能自己提出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主体作用也体现出来了,但怎样解答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教师。教师不急于立即给予“教”,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指导“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重视抓学生先“学”,并在指导“学”上功夫。教育学生树立“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通过学生的先“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二、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


  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角色扮演、创造想象等五种。


  (一)竞争式合作学习模式。


  多个学习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例如,鉴赏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乡愁》这首诗时,学生各学习组通过查阅素材库,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建了二十几组意境组合。学生对二十几组诗词意境组合进行判断、选择。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学生用心去感动和意会,藉以扑捉诗歌意境中的情感美和心灵美,全方位地感悟到诗词的内涵所在。


  (二)辩论式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它既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挖掘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效果显著。


  (三)协同式合作学习模式。


  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同学们对柳宗元思想感情难以把握,前两次写“乐”,后面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柳宗元写小石潭时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合作,分工明确,有人查柳宗元生平资料;有人查对《小石潭记》的评价;有人查《永州八记》及写作前景,然后资源大家共享,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游山玩水实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郁烦的表现,他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政治上失意而造成的内心抑郁苦闷,所以文章虽写两次“乐”,细细体会,“乐”其实是忧的另一种形式,实则写出了作者孤寂忧伤。更有学生联系课文,领会到作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本想借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反却在游玩后更添了几许忧伤。在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思维有了重新丰富的空间,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也有了重构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角色扮演式合作学习模式。


  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合作的主要途径有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途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处理好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以九年级语文下册15课剧本《枣儿》的学习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可以让学生根据剧本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事实证明,由于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


  三、创建师生共同探讨完善的探究模式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探究性学习是积累知识学习与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先导。”“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采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利用计算机先制做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网页”。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选的是以生命主题的散文,我们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用动画、文字等在网页上循环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本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个基本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生命的意义,开展“比一比看谁最能准确说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比赛,再以合作小组归纳整理,然后汇报结果,再由计算机这位虚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动反馈。之后,再去阅读课文,就会得心应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突破文字的障碍来阅读文章,并通过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来获得对课文内容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被激发,从而能开始自动学习,通过探究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四、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模式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寄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教学任务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方式中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那么,怎样创建互动的学习方式呢?


  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师生、学生们合作探究为形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乡愁》一诗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情感?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对培养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些问题讨论,学生的收获远不在问题本身。学生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后,他们的思维远不在每节课本身。


  以场景孕育情感,创建互动。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供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互相交流,归纳迁移。在学习中,应强调学生自主的体验与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场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新知识,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的《愚公移山》一文时,我选择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情景境:播放解放军在广西百色地区抗旱救灾的动人一幕,让学生感受解放军的伟大与无私来领略愚公移山的壮烈情景,激发学生对愚公敬仰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师创建的场景产生情感,建立互动。


  在实践中自主体验,促进互动。从实践操作入手,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观察、分析、提炼,从而培养能力。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然后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或写出报告。这样,有了“第一手资料”,更容易促进学生的互动。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学生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模式,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以师生平等探讨为主的共同探究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师生互动模式。


  作者:卓君凤

上一篇:初中政治教育问题运用对策分析论文(共6篇)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应用审美探讨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