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谁之过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为中考体育拿高分,竟服食兴奋剂类药物。家长认为,“现在不拼一把,以后就没机会了”“有啥副作用,等上了高中再慢慢往回补”。
体育纳入中考分数的制度安排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以考促运动”的指挥棒下,为求高分走后门、拉关系、替考、服用兴奋剂等作弊行为也屡禁不止。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谁之过?中考体育制度异化为应试,需要怎样反思?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体育中考
王媛媛(中学体育老师)
即使没有体育中考这根“指挥棒”,青少年也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才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中国家长甚至极力反对孩子花时间在体育运动上,理由是会“影响学习成绩”。而那些让孩子中考体测时服用兴奋剂的家长,逻辑是“现在拼一把,轻松拿满分,比文化课成绩提高10分要容易得多”。
对体育课的偏见和短视思维必须纠正。其实,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大有裨益。学生能在运动中单纯享受体育的快乐,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出一个终身受益的兴趣爱好,这才是体育教育的“初心”。
2007年,国家决定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朝着全面均衡方向健康发展。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十年来,中考体育制度对促使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和增强青少年体质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一味地追求拿高分,甚至采取走后门、拉关系、替考、服用兴奋剂等作弊方式应对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当中学体育也异化为“应试”,甚至以伤害健康的方式为成绩加分,目的和手段就本末倒置了。对“以考促运动”,教育专家早有犀利批评。
学校和体育老师的本分是,确保体育课、课外活动的质量,把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要我练”向“我要练”的转变,尽量少把体育中考的压力转嫁到每位考生及家长身上。
“重智育、轻体育”的家庭教育走偏了
朱翃(记者)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当下,一个问题的出现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方,各方都应该想一想,能不能把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篱笆扎得更紧些?
家长们应该想一想,有没有在“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上越走越偏?有没有在平常引导并陪伴孩子去体育锻炼进而帮助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当孩子想打篮球、踢足球的时候,有没有用“再做两张卷子”粗暴地将孩子拦下。而当孩子要面对体育考试时,又“迫不得已”想出“吃药”的歪招邪招。父母以“爱和帮助”的名义,教唆孩子体育考试作弊,何等讽刺?
学校应该想一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有没有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有没有给予体育老师和体育课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有没有不时出现的“语数外老师说,这节体育课取消了”的情况?学校是体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学校不重视、不保障体育教学,势必造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足。
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想一想,面对业已出现的体育应试、甚至用药过关的情况,主管部门有没有掌握相关情况?有没有研究症结所在?有没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惩处措施?比如,对体育考试进行改革,不再“一考定终身”,而是把考核细化到平时;又比如,由教育主管部门,对考试学生采取兴奋剂药物的“飞行检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甚至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想一想,面对含有兴奋剂成分的普通药物比较容易从市场上买到的情况,如何加强渠道的管理?
根治之法在于“教招考”分离
熊丙奇(教育学者)
把体育成绩纳入中考,从一开始就遭遇两方面质疑。其一,体育会演变为应试体育,学生围绕体育考试科目进行练习、准备,提高体育考试成绩,而非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其二,当体育作为升学的一门科目时,必定会像语文数学一样增加考试负担,这反而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感。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这些质疑都成为现实,尤其是第一方面。
本来,如果学校重视体育教育,教学的形式应该是运动队或俱乐部制,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一个或两个运动队、俱乐部,如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等,在运动队或俱乐部的活动中,培养体育兴趣,同时提高运动技能。上一级学校在招生时,可结合学生在运动队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
可现在学校的体育课只是就体育中考项目针对性地让学生锻炼跑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体育课变得面目可憎。
虽然教育部曾发文要求中小学改革体育教学,推进运动队或俱乐部制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但很显然,现实的中考制度并不支持运动队和俱乐部制。
“教招考”一体化将考试置于核心地位,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由此形成考什么、大家便重视什么的格局,学习完全工具化。
解决在中考体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参考高考改革的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即要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打破一考定终身,探索实施“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高考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就是“教招考分离”,中学体育教育也只有摆脱了“教招考”一体化,引入运动队和俱乐部制度,才能实现引导和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初衷。
引入兴奋剂检测?太尴尬
章婷(医生,中学生家长)
服用兴奋剂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危害。如麻黄,属于刺激剂,可能导致失眠、焦虑、体重降低、依赖成瘾、脱水、四肢震颤、心速和血压增加、中风概率增加等危险。
现实生活中,对兴奋剂的监管确实存在漏洞。
学生在体育中考时服用兴奋剂,这种现象已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不少家长微信群里都在私下交流体育测试的“过关秘笈”,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体育测试的招数,甚至有人直接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
对此,有关部门难道丝毫没有察觉?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认真解决呢?对于一些带有兴奋剂成分的药物,有关部门为何不明确进行生产、销售、流通方面的限制?
有人说,若想杜绝兴奋剂于中考体育中的滥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进行兴奋剂检测。这是要把义务阶段的体育教育置于何等尴尬的境地?每人次的整套兴奋剂检测费用需1000元左右,我国每年有1400多万初中毕业生,即使只抽检20%,仅检测费一项就要花28亿元。国家对教育投入再多,也不能投在荒谬的兴奋剂检测上,还是应该花在通过运动干预提高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
近日发布的《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体能指标的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
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