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俗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探索历史的真实性。从启蒙时候起,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着历史,听着长辈讲着以前的传说和故事,或从电视里看着各类各样的历史题材的影视,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加入学生熟悉的诗词能够更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反映出唐代边关战事的频繁和残酷,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描写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富于诗情画意,反映了当时田园诗歌的兴盛等。这些唐诗和历史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见到熟悉的诗词也能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2.有利于强化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
唐诗本身产生于唐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是当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繁荣的产物,其诗本身具备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繁荣发展的情况;白居易有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城市繁华。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用叙事的手法直接描述安史之乱时各地动乱的现象,揭露了战地附近难民的痛苦生活,批判了统治阶级严酷的兵役措施。这些极具时代特点的诗句,能够帮助强化初中生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对于重要事件的记忆更加有逻辑性,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适当的引进诗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从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提取出开元年间农业发展,社会安定的现象。再比如郑畋《马嵬坡》中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虽然表面知识描写唐玄宗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来平复军心之事,但是由于郑畋身居宰相之位,更多的是对玄宗颇有同情体谅之意,并未单一地对玄宗荒淫误国的事实作出批评。
二、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历史信息丰富的唐诗有利于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
1.提取直观信息,加深基础知识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材已经删减了许多需要记诵的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和历史名词,但是仍有很多必要的历史信息需要记忆。如果简单的要求学生通过背诵达到记忆的目的,会使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时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信息的“史诗”,不仅可以充实历史教学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点学习,还可以增强历史课堂的吸引力。
例如在讲到古代农业发展的时候,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引用唐诗对农业发展的记述,如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直书所见所闻,学生从这四句诗可以直接提取古时农家耕种的时间,即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再如柳宗元的《田家》:“札札来耜声,飞飞来乌鸢”,王维的《田家元日》:“野老就耕去,荷锄随牧童”。这几首诗中提到了古代农事耕种需要的农具,有犁、刀、耜和锄,再配以对应的多媒体图片或影音,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2.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引用唐诗可以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唐诗蕴含着丰富的史料资源,同时又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在历史课程中运用唐诗,来感受唐诗的文学和艺术之美。
例如讲到“安史之乱”时引用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避难四川,李白出仕无路的情况。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去蜀道的艰难和险阻,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写尽了蜀道的艰难险阻。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表现了对国家的忧患。整首诗语调激昂,既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又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诗中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流传至今,为人熟知。
3.在拓展課外知识方面的运用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比较分散,如果课下不加以巩固,历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唐诗,尤其是叙事诗,故事性较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述也比较完整,适合学生以课外阅读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有关安史之乱的唐诗还有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李商隐其人是晚唐诗期的诗人,他的诗以感情扑朔的“无题”类著称,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极其直白的手法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国政的腐败,社会经济的衰退和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痛苦的惨状。是最后,诗人热切地盼望祖国统一,并愿意为民请命,表达了诗人强烈而激愤的爱国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价值需要后辈继承和发扬。只要教师积极努力的扩展和了解更多的唐诗,精心设计更好的运用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唐诗和历史的互证能够达到一个更严谨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军彩.初中中国古代史有效教学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2]常淑敏.浅谈我校历史学科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J].学苑教育,2016(02).
[3]胡志彬.新课标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