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实施“即时追问”的问题和

发布时间:2015-07-16 18:37

 摘 要:倡导动态生成的品德课堂,学生的道德体验会显得多元且独特,但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略带缺憾的真实学情,比如“回答过于概括笼统”“道德体验局限于浅层次”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即时追问”来应对,挖掘学生思维深处的道德原始积累,激活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完善他们的道德体系。试从“追问的时机、追问的切入点、追问的方式”三方面展开探索。
  关键词:追问时机;切入点;追问方式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更多关注学生品德体系的自我建构,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其间有多元且精彩的道德理解,但也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略带缺憾的真实学情,如“回答过于概括笼统,道德理解局限于浅层次,产生的道德体验独特却不够完整”……与教师理想中的预案相去较远。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引,挖掘学生脑海深处的道德原始积累,
  激活他们的思维火花,进而丰富他们的道德体验、完善他们的道德认知。而“即时追问”正是应对课堂尴尬,引领学生走出迷茫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在品德课堂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即时追问”的精彩效用?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把握准确的追问时机
  何时追问,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准确的追问时机犹如“趁热打铁”,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选择这些时候进行追问。
  1.回答笼统时追问
  出于多种原因,有时学生在品德认知学习过程中,对相应的道德概念、道德内涵的了解显得模糊、笼统。于是,在参与课堂交流时,往往只能用简单、概括性的言语来回答。此时便需要教师的追问,借助“即时追问”打破师生交流的僵局,开启学生解读品德文本新视角。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中,教师播放歌曲《感谢你》后,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感谢过谁。并针对学生“我感谢邻居阿姨,因为她帮助过我,所以我感谢她”等较为概括、笼统的回答,巧妙追问“你能告诉我们她帮助过你什么事”,引导学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积累,进而使“感谢”这一道德情感更加厚实。
  2.解读有误时追问
  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解读品德文本时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但是就实际教学经验得知,学生在个性解读道德概念时,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面对此我们可将“拒绝”隐藏于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来纠正学生偏颇的解读。
  此类偏颇容易发生在让学生解读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原认知有差异或缺乏原始积累的道德概念时。如“老实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吃亏,大人经常说话不算数”等等。作为教师不可一味盲从,应借助追问:“老实人吃亏的是什么?不吃亏的又是什么?”“让大人说话不算数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帮助学生剖析“老实人吃亏”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道德真谛,进而巧妙地将错误解读转化为符合文本、符合社会的品德价值取向。
  3.体验肤浅时追问
  如果学生缺乏在“道德情境”中的深入体验,他们所获取的道德体验便显得肤浅。随之产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只会停留在口头的表面。这时我们需要进行巧妙有效的“追问”,冲破面的封锁,直入品德体验的实质,丰富学生的品德课堂获取。
  如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中,在观看清洁工人工作的录像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体会。学生回答:“他们工作时间长。”“清洁工人很辛苦,可他们是为了赚钱啊。”显然,学生的体验只停留在事件表象,因此回答显得肤浅、浮躁。这时教师就可追问:“是呀,清洁工人如此辛苦赚钱又是为了什么呢?”由此引领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既加强了道德体验,又提高了道德认识。
  二、捕捉恰当的追问切入点
  如果说品德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可事先预设的,那么“即时追问”则更具灵活性、更具现场性,需要在刹那间做出处理,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追问。实际教学中可以从这些方面 切入:
  1.回答闪光点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不乏会出现某些精彩的回答,此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回答中的闪光点,并由此切入巧妙追问,逐层逐次地呈现他(们)精彩回答背后的品德积淀和品德情感,以供其他同学学习。
  如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中,教师出示两份账单后,让学生谈谈感想。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像我们这样计算报酬的话,那就不得了了”这一闪光点,再继续追问:“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仅仅是账单上的4项吗?”“账单不写0,应该写多少?”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切。
  2.思维碰撞点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经历相同的“道德情境”后,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取不同的道德认知。于是面对同一个道德话题,就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体验。而这些“生生分歧”便促成了彼此的思维碰撞。此刻教师便可抓住“思维碰撞点”进行追问,拓宽学生的视野。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介入,剖析分歧点中的异与同,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道德认知或情感体验。
  如有位教师在《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浙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中,让学生经历道德情境:“女儿在参加奥数前,妈妈安慰女儿只要认真对待,没被选上也不会责备她。可是真正没有选上时,妈妈却责备她了。”学生交流时出现了不同的道德体验:“小女孩是努力的,是妈妈误会她了,我觉得妈妈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觉得妈妈心里是对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此处教师便可抓住学生间的思维碰撞点,追问:“妈妈的责备是讨厌女儿吗?”“从妈妈的责备中你感到她内心深处是什么感受?”如此等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而提升他们对道德体验的完善和
  升华。
  3.情感背离点
  由于学生的日常道德积累与品德文本的价值取 向之间有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完全不同,导致学生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理解、情感体验与品德文本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出现背离。这时我们就应紧紧抓住这一“情感背离点”展开追问,暴露学生背离表象背后的根源,以修正学生尚未成型的错误的道德情感体验。
  如《诚实是金》一文所倡导的道德价值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耳闻目睹”存在差异,“妈妈说老实人要吃亏”“家长说谎怎么
  办”。此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一情感背离点追问:“家长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谎?”“家长说谎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背离的根源,修补差异的道德情感。
  4.资源的生发点
  课堂资源是伴随着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而随机生成的。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是期待品德课堂出现精彩亮点的关键。抓住学生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对道德事件、现象的理解体验中具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发点,进行巧妙的追问,能拓宽道德体验的空间,丰富学生道德活动的情感体验。这也成了教师亟需具备的临场调控能力之一。
  这是浙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学会合作》中的一个镜头:学生在观看了录像片断《发生车祸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触:
  生1:多亏了大伙的帮助,共同团结合作,受伤的人才能得到及时救治。
  生2:他让我想到,当别人有困难时,需要热心帮助。
  生3:老师,发生车祸了,应该拨打120,而不是110。
  ……
  显然,生3的体验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体会合作团结,怎么迸出120、110来了。可这却是学生真实的道德体验,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并将此作为资源的生发点,随即追问“为什么不能拨打110”。
  生3:“因为拨打110比120浪费时间,这对受伤的人是不好的。”……
  多么可爱的学生,在关注电话号码的背后,惦记的仍然是如何帮助他人。我们也庆幸老师巧妙的追问,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加深了道德体验。
  三、选择合适的追问方式
  在选择恰当的追问切入点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追问,
  即采用何种方式追问学生。
  1.顺着问
  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顺时追问,以延续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更深的道德情感。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1)如果学生在回答时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显得不够完整,这时候便可直接穷追问之。如学生谈及感谢父母时,教师便可接着这一思路,顺势追问“那父母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进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相应的道德体验。
  (2)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是错误的,但这错误又不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说,学生感觉到自己错了,但又不知错在哪。此刻,教师可顺着学生错误的观点,有意将错误放大,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从而间接告诉他该如何理解。如《当冲突发生后》一课中,学生说家长告诉他们要报复、逃避,此时教师可追问:“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去领悟后果的严重性,从而明白刚才的道德认知是错误的。
  2.逆着问
  在正向思路出现障碍时,我们不妨从学生思维的反方面追问学生,让他们在正反对比后,重新选择道德感悟的方向。如在谈论《学会合作》时,当学生只局限于人们合力抢救病人时,教师还可逆着追问:“如果少了医生或少了护士会怎样?”以此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
  3.提供选项追问
  当教师的追问过于简单、直接时,会让学生更感疑惑。此刻,不妨换一种方式追问,给学生提供几种思路以备选择,让他们在比对之余,激活原先的思维,加深道德体验。如浙教版第五册《父母,我特别的朋友》,学生对课堂道德情境中“妈妈起先答应不责备女儿,但比赛失败后却责备女儿”这一细节的理解感到迷茫时,教师便可追问:责备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1)讨厌对方;(2)认为对方做错了什么;(3)自己心里难受或者其他……那么此处妈妈
  最后责备女儿又是为何呢?借此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进而理解妈妈的心情。
  小学生特有的形象思维定势使他们往往更多停留于道德事件本身。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道德表象触及道德情感,教师便可用“追问”实现,帮助学生透视道德事件背后,深入体验积极的道德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完善自己的道德言行。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考虑追问的对象。就某个问题是局限于学生个体,还是推向全体学生,一般而言,对于联系着道德主题、道德情感等课堂关键问题,我们在追问学生个体后,更需将它推向全体学生参与讨论。
  “追问”是学生道德迷惑时的启明星,是学生情感体验受挫时的支援者。但是它更多是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即时生发的,具有许多的可变性。我们必须认真、谨慎地使用它,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提示、引导、评价,让我们品德课堂的天地更宽。
  参考文献:
  [1]周伟峰.生本教育课堂.人民教育,2009:15-16.
  [2]祝小华.让错误美丽起来.教学月刊,2009(4).

上一篇:英语教学应渗透传统文化与科技思维

下一篇:初中语文片断作文训练应注意的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