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巧背”照亮语文学习的策略研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一来到这世间就要和语文打交道。从“牙牙学语”到“寒窗苦读”再到“浪迹天涯”,语文无时无刻不伴随在我们身边。然而,现在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很困惑。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学语文,有的甚至认为语文考试就是运气测试。而一些老师却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练习,于是他们大搞题海战术,硬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变成“题”的地狱,考试的镣铐。针对这些现象,我就“如何学好语文”这一课题进行实践探索后,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积累。可是,现在许多学者虽然都重视积累的方式之一——“读”,却忽视积累的另一重要方式——“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石,但不能“死背”“苦背”,要“活背”“趣背”。因此我总结了“识内容”“作切割”“抓关键”“作想象”“作比较”“织成网”“常复习”“多写写”八种背诵方法,使学生能有趣高效地背诵。
以前,我信奉“兵贵神速”,让学生用“听”驾驭课堂,以“题”为战袍穿梭在密密麻麻文字堆里。但却忽略了“背诵”这一“聚沙成塔”的法宝。以至“根底浅”“腹中空”的学生在运笔时感到无从下笔,知识的学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背诵,思想的积累才会久久地漂浮在脑海,美词妙句才会溶入血液中,布局谋篇的章法才会蕴藏于心中,一旦运笔才会“意到笔随”“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但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不但劳神费时,而且会让学生学习的沉闷与枯燥,久而久之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提高背诵的效率。
现在,我经过教学实践,反复摸索思考,总结了学生在语文背诵时有效的八种方法:
⒈识内容
所谓“识内容”不仅是指了解内容,还指理解内容。心理学认为,理解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理解是关键,是记忆的基础。要理解,就应对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抓住内容的实质。
背词语,要把握词语的结构,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背句子,要理解句子的含义。背课文,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叙文要弄清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说明文要弄清主要解说的对象和它的性质;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其次要弄清文章的结构,要以文章的结构为线索进行记忆,只有这样背起来才是因事而语,言之有物,背之有理,这样才会背的得心应手。
⒉作切割
所谓“作切割”就是根据需要把背诵的内容划分层次。“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生活中我们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就容易解决。同样我们在背诵时要化难为易:一部分一部分,一层一层地熟读、背诵。被分解成的几部分或几个层次的内容能背下来了,再连起来整体背诵,这样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最后,通背全部内容,查找不熟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强化记忆。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少年闰土》一文的六至十五自然段时,可先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几段写了关于少年闰土的哪几件事,再引导学生按这几件事的写作顺序依次分别背诵。这样,学生就会背得轻松,背得灵活,背得高效。
但背诵时,有些同学习惯逐字逐句的背诵,把一个完整的句子弄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背诵的效果。“作切割”是要求我们按完整的意群进行停顿,保证背诵时意思上的完整,这样才会记得更牢固。
⒊抓关键
所谓“抓关键”是指抓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词语,二是指容易使人联想背诵内容的词语。关键句子:是指需要背诵的文章中的概括性的句子或点明中心的句子。把要背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摘出,写在本子上,按关键词句的提示,时而俯首闭目,时而张眼瞅书,自己考自己,直到能背出全部内容。
⒋作想象
通过对背诵内容的想象,学生可以轻松地记住难记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临渊羡鱼”这个成语时,可让学生作这样的想象:自己走到了临近深渊的地方,看到里面游动的鱼儿,只是羡慕是没用的。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记住这个词,而且能记住“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这个意思。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学生还可以把需要背诵的文句记牢。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时,可引导学生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士兵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上战场,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一句记牢。
⒌作比较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不经过比较,就难以把握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难以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异同。很多识记内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难以辨别。因此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识记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它们的异同可以提高记忆功效。在记忆某一内容时,如果找同类内容阅读参考,稍加比较,各自的特点就突出了,印象也会随之深刻。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王翰的《凉州词》时,可将王之焕的《凉州词》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两首诗所描写的不同的边塞生活,又可以将两首诗区别开来,以防将其中的诗句混淆。
⒍织成网
“织成网”就是按照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分门别类,整理成知识网。零散的珠子,我们一手抓不了几粒,如果用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提出线头就可以带起一大串。同样的,分散的、片断的知识记得不多,也不能长久保持,这样的知识只是一盘散沙,只有经过整理,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因此知识在记忆的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应该把各种知识有条理地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样记得清楚,提取也方便。
例如,学生在记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可以将其中优
美的词句按其描写内容或形式的不同进行归纳,然后装进头脑仓库里不同的位置。
⒎常复习
背诵的内容如果像猴子掰玉米一样,随背随忘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巩固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复习,一般要重复多遍才可能比较牢固地记住背诵的内容。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比把十篇文章背得结结巴巴要好得多,所以,复习不是减慢学习的速度而是必要的手段。第一天背出来的内容,第二天再背一次,隔3~5天再背一次,隔一周再背一次……这样多次循环,就能形成终生记忆。
此外通过经常性的复习,我们就能知道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好,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误差,也就能马上核实校正,避免一误再误。在考试中,考题往往变换了角度,与原来学习时大不一样。经常复习能从多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问题,由于平时训练有素,也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⒏多写写
俗话说:“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背诵时,为了提高记忆速度,加强记忆效果不妨“多写写”。这是因为抄写需有“眼到”“手到”“心到”,它调动了多种器官配合记忆,事实证明动用的感官越多,记得也就越快、越深刻。此外,抄写需不折不扣地写出来,这样比“看书”或“读书”更容易集中和保持注意力。同时也会使记忆的知识实实在在,而不再是空中楼阁——只能背,不能写。
然而“写”也有一定的方法,长篇大论要抄写关键的、难记的,而字词和名言警句则要全部抄写。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不能千篇一律,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根据背诵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善于运用背诵方法,坚持长期的点滴的背诵积累。这样方能使学生春风得意地在语文这块沃土上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瀼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