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发展途径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1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上下各个中小学中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了,笔者认为要真正有效开展语文课程改革,在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以外,更需要创造新的、可实现的改革实施条件和环境。
  一、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性
  1.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等于一体的特殊学科。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语文课程的改革受社会实际、历史传统、课程内容、思想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新课标为我们规划的蓝图是美好的,但一个理论的实现必定受到社会现实的约束,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需要一个平台的支持。
  2.新《语文课程标准》使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含义十分丰富和复杂,我认为它应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语文能力,包括敏锐的语感、对民族语言的深厚情感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审美趣味(不是一般的审美,而是文学审美)、较宽的文化视野等,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新的整合。
  3.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多维度要求需要评价方式多维度化以及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是考试,最典型的就是中(高)考。虽然中(高)考在不断地改革、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不科学、不完整的问题。众多专家总是在中(高)考的“题”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是形式束缚了评价效果本身,也许至今为止,我们还不能找到更加完善的、全面的、比考试制度先进的评价方式。若使用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语文课堂不得不随着考试走,不得不继续采用“应试教育”这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式。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知识观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它对语文教学目标多维度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所能评价了。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环境与平台建设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论争中,我国长期以来居核心和主体地位的是工具性理论,即强调知识专精化和窄化,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从概念定义出发,着眼于逻辑上的严密,重视形成演绎推理系统,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过分强调本学科地位作用,忽视学科体系整体的综合功能;片面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忽视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片面强调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的这种教学局面,最终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努力体现趣味性、操作性、开放性和合作性,要寓学科学习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之中。此外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性,要重视学生亲历、体验、感悟学习的过程而不强调最终的结果,要注重跨学科的训练,内容和形式文理渗透,多科兼顾,要给学生提供训练与作业展示的舞台,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准确认读汉字,正确理解作者的文本语句,准确把握作者塑造的文学意象,而是要调动头脑里已有的经验知识图像去想象、联想,设身处地联系自己,去感悟,去培养思考的习惯。
  另外,语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积累。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除此以外,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联系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纽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语文教师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2.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改革
  要给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自由,还需要语文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来支持。改变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动力。改什么?一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方式,二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评价方式。语文教学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若要贯彻这一点,就要改变现有的对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我们评价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教师之前我们需要先阐明怎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呢?从工具取向这一角度来看,语文技能和多元智力因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虽说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是互相迁移、互相作用的,但毕竟是不同的技能,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必须符合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例如,阅读反应有快慢之分,“快”未必不优,“慢”未必有憾;语言表达有口语优势和书面优势的区别;学生写作有的强于文学性,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强于应用性,逻辑思维较强,等等。从人文取向的角度来看,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文化现象本身的解读以及对文化载体——课程、教材、科文教功能的利用,又因个体间千差万别的情感体验和背景历程而呈现多元化的主观色彩,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应具有多维度的特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的评价。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习惯于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分割为互不“来往”的几个板块,甚至把听说教学评价完全从语文课程评价中割裂出去,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建立一套新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要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细化,比如语文听说能力、语文写作能力、语文阅读能力、语文交往能力等,不再是一张语文试卷决定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还要结合学生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其各种语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
  3.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批判与反省能力的提高,但现实却是升学主义主宰的考试文化在统治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这就迫使语文教师“急功近利”,追求各种各样的“率”来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根本没有闲心也没有勇气去探究或创新什么。另外学校组织的课程体制往往过于权威化、形式化、规格化,防弊的设计大于兴利,因此校园内感受到的常常是“监探多于支援”“行政优于教学”,学校行政人员在制度的推波助澜下,不知不觉地把教学边缘化。因此推行语文课程改革需要考虑“对课程改革价值活动主体的认识”,首先要区别课程改革的决策主体与利益主体。前者是谁来改的问题,后者是课程改革作为活动对谁的价值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充满尊重的环境。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比较高的群体里,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管理特色,创造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环境相吻合。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儒岙中学)

上一篇:基于情绪智力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构建方法的分

下一篇:微课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