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路径分析
【摘 要】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造成教育评价的单一和畸形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亟需改革。
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考试结果不易反应学生思想行为领域的学习成果,因此,必须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实施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构筑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中学生形成一定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所进行的教育;旨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传播主导政治观及其所需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以促进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提高体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由于目前实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健全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亟待改革:
所谓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的价值评价,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目的个性化
任何形式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只把学生作为唯一评价对象,对学生的评价又片面理解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突出或强化了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而忽视或遏制了个体其他方面的情况。科学的评价机制强调建立一种旨在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要知道,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品德才是稳定的。因此,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才会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生成。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吞没一切的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2]当前的评价机制就存在这个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只是一味强调用书面考试形式获得的分数,其他方面几乎忽略不计。思想政治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思想觉悟、行为习惯等这些思想行为领域的学习结果都是无法量化的。因此,评价内容必须全面化,建立“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新型评价机制,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审美情感、劳动技能,心里素质等方面多角度、综合性评价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不可否认,用成绩来衡量学业确有其合理之处,但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他同时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也有必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认知性知识用分数评价,学生的思想状况则以班主任评价为中心,学生在校表现如何,有什么异常,能否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等,基本上都由班主任确定。这样的评价无疑是片面的,班主任毕竟不能了解掌握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家长、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是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评价学生应该既有任课老师、班主任的评价,也要有家长、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才会更客观公正。
四、评价实施过程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鉴于此,教育部于2002年12月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对学生、教师和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无疑,新课改提出的评价要求更注重过程,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变化发展进入评价的范围。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参加社区服务、向灾区和贫困山区捐款捐物等一系列活动都列入评价范围,做到平时有阶段性评价,最后有总结性评价;平时有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学期结束有对学生能力+成绩的综合性评价。
总之,现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脱节,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从长远看,更损害了整个社会、民族的发展。要造就真正的对社会有用,促民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全面评价学生发展中的每一个方面,既要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业评价,又要对品德、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的评价。这样,才不至于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迷失方向,真正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一鸣主编《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480
[2]蔡克勇著《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p109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路径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