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小学班干部角色的异变的问题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0

 在中小学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班干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中小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少学生不再看重班干部所具有的优异成绩和优良品质,而更多地注重班干部手中的“权力”,偏离了班干部的本职,这严重地影响了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生班干部角色的异变
  1. 中小学班干部角色异变的表现。我国学校教育中对班干部角色定位:班集体的一员、教师助手、班级管理者、学生的榜样等,意味着班干部角色的多重性,这就要求班干部在处理角色的转换和认同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其特殊性。但是当下的很多中小学生班干部却淡化了班干部作为班集体一员的本质角色,忽视了班干部角色的多重性,单一化班干部角色,偏重于班干部手中的权力,强化“管制”的力量,往往把班干部当成了管制者、权威者,并且把角色“官”化、权力化。班干部角色异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特征:
  首先,等级性。中小学班干部的职位设置原本没有等级大小之分,而是根据不同的职位需要而设立的,原则上是平行地位。如,班长和劳动委员,这两个职务本质上没有等级之分,只是班长侧重于负责班级的全局运转,保持班级的正常、秩序、和谐;而劳动委员则更侧重于负责班级的卫生整洁方面,其他班干部职位也一样,都是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在本质上和原则上所有班干部是平等的角色,没有成人政治中的等级分野。
  其次,权力性。班干部的角色存在和职能运用是有一个阈限的,也就是说在涉及班集体和学生角色、学生事务的时候,这才是班干部角色和职能的适用范围。当学生脱离了学校或者非学生角色的时候,那么大家的角色就仅仅是孩子,平等、独立地存在着。然而,当学生们笼罩在一种班干部“官”念的雾瘴之中,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生活中还是在校外生活中,都有地位差异。学生的班干部角色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管制着班级其他学生。
  2. 中小学班干部角色异变的危害。中小学班干部角色的异化,使得学生对班干部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结果。班干部的质料因不再是以优秀的学生、有能力的学生作为质料,形式因不再是以班干部的发展学生素质、“育人”为理念,动力因不再是为了服务班级、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动力,目的因不再是追求班干部班级管理的本体功能“育人”目的,[1]而是看重班干部的权力角色和因之而获得的资源。班干部的质料和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班干部已然不是班干部,没有分有或模仿其理型。[2]
  首先,弱化班级集体的教育意义。在“官”念笼罩下的班集体,必然形成一种等级层次角色分野,造成了事实的学生之间的不平等,这将导致学生之间的对立,即班干部“官”管理权力阶层和学生“民”被管理受制阶层。班级的存在也就是失去了其本质的依存,集体不再是教育的对象,也不在是教育的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实践者马卡连科认为,集体是教育工具,“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3]的集体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教育作用,显然“班干部官本位”建构了班级的集体结构,弱化了班级的潜在教育意义,无法发挥班集体应有的教育意义。
  其次,禁锢学生心灵的宽展。学生在一种非常态的班干部“统治”的班级大环境下,必然被同化,在成长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官”角色观念,同时也会习惯于受制于权力或控制他人。试想中小学时代一直在“官”念意识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中,学生如何能够有开放、自由的心灵,去宽展他的人格、生命的本体发展,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拥有独立自我主体性的个体,如何去成为一个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现代公民?[4]在这种环境下教化和规训出来的人,只能成为权力的独裁者、贪利忘义的贪污者和顺从的“奴隶”。
  二、当下中小学班干部角色异变的原因分析
  1. 父母错误观念对孩子的影响。错误的成才观:“学而优则仕”的直接延伸就是现在普遍流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追求纯粹的知识、真理,是为了取得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罢了。纵观现在中国现实,大学生毕业后蜂拥去考公务员,折射的就是新时代大家热衷“仕”的观念。
  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士农工商”的传统思想在社会意识中划分着社会的不同阶层,这种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上没有法理支持,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官贵民贱的尊卑观却一直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在民众心中,依然是以官为准,官就是权威,官代表着一种尊贵,代表着一切利益的中心。所以,有了学校发生火灾而“让领导先走”的现实,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官贵而教师学生皆轻”的社会现实。
  传统角色制文化:中国几千年来历史都是“官”和“民”二元对立的文化,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角色问题。官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贵族角色,而民则代表被统治阶级的百姓角色,前者是权力、尊贵的象征,占有大部分社会资源,后者是被剥削、被压迫为官服务的低等人,对官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人口众多,但是占有的资源却是少之又少。这种传统的角色制文化在现代社会一样有它的影子,所以不管是在现实还是在人们的意识里,这种心理的角色制度依然存在,这也导致对班干部角色认识的异化。
  2.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中小学教育管理行政化。学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客观上迫使教师接受这种官僚化,教师在学校追求的是如何当官、如何评职称,而丧失了教师本身的尊严和职业道德。在学校管理官僚化、行政化的大背景中,教师在管理班级学生时,同样也透视出官僚化的意识,教师对班干部角色的定位也就会出现偏差,常常把班干部定位为下一级的行政人员,是为班主任服务,帮助班主任完成任务、管住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班级管理认识影响下,也会形成同样的意识。
 教师的错误观念影响。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往往带有潜在的偏见。对班干部自然是倍加爱护信任,班干部犯错误可能被一带而过甚至袒护。而一般的学生特 别是后进生,如果犯了错误,就会被严厉责备或惩罚,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教师的这种不平等对待也从侧面反映了班干部的“特权”,这些特优待遇恰恰是教师给予的。这就使得了学生对班干部角色形成了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当班干部就能够获得教师的更多关注、喜欢,并且能够避免更多的惩罚。
  教育评价的导向。班干部角色成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如评“三好学生”不仅要成绩好,同时需是班干部;参加各种名额有限的活动,班干部优先,而活动本身与是否班干部无关。这种现象在学校中是司空见惯的,班干部角色此时成为了一种资格,谋取“特权”和利益的敲门砖,此时班干部的角色就异化为班干部谋取资源的筹码,偏离了班干部的“育人”和促进其他学生和个体能力发展、素质提升的功能。
  三、当下中小学班干部角色回归
  1. 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树立“成人”的人才观。“人才”首先是人,而后为才,让孩子自由地展开生命的张力,成全自我、解放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人。当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的人,才能谈成才,拥有独立之人格、健全之体魄的现代公民,才是人才,能合理度日,幸福做人。
  树立自由平等的关系观。传统的等级尊卑观、传统的角色文化都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是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对他者的压迫或屈从,这种关系观是不符合现代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处处都渗透注意自由、平等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坚持自由、平等的关系观,走出传统等级尊卑观、传统角色文化的偏执。
  2.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淳淳诱导。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对班干部角色的认识。要让孩子对班干部角色认识的回归,教师就要端正对班干部角色的定位,在班级管理中以“育人”为目的,在班级中贯彻班干部服务性原则、动态发展原则,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回归班干部本身。首先,服务性原则。中小学的学生开始有强烈自主意识,他们开始渴望像大人们一样能自主,想当班集体的主人,选拔干部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班干部,组成班委会。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唤醒主体意识。[5]但是班主任们应该时刻提醒班干部们当班干的目的是为同学服务,帮助老师更好地管理班集体,更好地锻炼自己。其次,动态发展性原则。班主任首先应具备崭新而科学的“学生干部观”。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应放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不会仅仅着眼于少数班干部,而是给更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6]
  以制度保障班干部角色的回归。促进班级管理的民主与科学还要加以制度上的保障。首先,制定选举班干部的制度。采取班干部竞选制和轮流制,避免学生当班干部出于“当官”的心理动机。其次,民主监督。就是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监督班干部的所作所为,老师要发扬民主,经常和同学接触,以便指导班干部的工作,倾听非班干部对班干部的评价,定期进行班干部工作汇报。没有班级民主,就不可能调动每一个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对班干部“权力”的监督,必然导致他们职能的异变,权力欲望的膨胀。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必须充分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加强对班干部的监督。
  注释:
  [1]亚里士多德著;李真译.形而上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9.1:265.
  [3]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4]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5]舒浩.怎样发挥班干部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1983,(03).
  [6]唐华.试探小学品德教育的几种心理学方法[J].天津教育,2002.7-8:37-38.

上一篇: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探究学习能力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