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发展的后继规划的策略
学校发展规划产生于英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被引入中国,对我国中小学管理产生了切实的推进作用。许多中小学能够比较认真地制定和实施第一轮发展规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在完成第一轮规划之后,就没有紧接着开展下一轮的规划工作,这与后继规划的特殊性以及文本制定的难度有关。对中小学校长来说,这既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校管理难题。
一、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循环过程
尽管学校发展规划被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许多中小学校长仍然把学校发展规划理解为一种静态的计划文本,这是一种非常表浅的认识。这样的规划仅仅是“纸上规划”,它会导致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光追求文本的漂亮,容易出现不顾实际、好高骛远的现象;二是不注重规划的实施。
规划对应于英文的Planning,计划对应于英文的Plan。规划与计划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计划是静态意义上的蓝图文本、报告和材料,而规划是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具有动态性的专业技术方案。计划强调的是文本的形成,而规划强调的是行动的过程,规划是为了实现目标和结果的行动过程。
学校发展规划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的发展过程,它包括诊断、设计、实施、评价等四个环节,其中诊断指的是校情分析,设计指的是制定文本,实施指的是规划实施,评价指的是对规划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四个环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依照顺时针方向,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学校发展规划的循环过程[1]
目前有相当多的中小学校长对学校规划和学校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要有一份出色的规划文本,学校发展就指日可待,导致出现“为规划而规划”的现象。其实,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国外有一个教育学者对澳大利亚自1985-1993年的42份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学校都很重视文本的制定,而不太重视规划实施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因此,研究者产生一种怀疑,认为人们可能存有一种想当然的假设,即学校只要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就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学校效能的提高。显然,这是相当荒谬的假设。研究者进而认为,认真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必要的,除此之外还要深入思考下述问题:有效的学校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存在什么关系?有效的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的“权力下放”存在什么关系?学校发展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真实影响如何?[2]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报告其实是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性,强调了如何通过规划促进学校真实发展。规划实施问题也应当引起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一般地讲,立足于校情分析而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它实施到什么程度,其效果就体现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校长是把规划当作一个静态的文本,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动态的实施过程。
如上图所示,学校发展规划还深受学校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影响和制约,它们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四个环节的工作均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学校发展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其实就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它既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同时又对其他环节的规划工作起指导作用并产生渗透性的影响。学校教育哲学一旦真正形成,就必然会渗透到学校生活之中,正因为它具有渗透性指导价值,学校各项工作才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思想,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
必须指出,学校教育哲学是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的称谓,这一术语类似于我国中小学校长经常提及的办学思想。但二者之间又有不同。在我国,办学思想主要指中小学校长个体的办学理念。但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哲学指的却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哲学建构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属于常规性的工作,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内容,尤其是把学校共同体成员作为学校教育哲学建构的主体,把学校使命、愿景和培养目标的确立作为学校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这对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有很大的启发。
二、后继规划是学校的新一轮发展规划
前文所述的学校发展规划的诊断、设计、实施、评价等四个环节仅仅构成了规划的一个循环周期,学校发展完成了一个循环,就要进入下一个循环,也就要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规划,我们可以称之为后继规划。
相比较第一轮规划而言,后继规划有它自己的侧重点,要考虑它的特殊性而系统地设计规划文本。后继规划既要考虑前一轮规划中的具体实施状况,如果实施效果比较理想,那就确立新的发展目标,选择新的发展项目;如果实施效果不太理想,那就要考虑是否接续前一轮的规划项目,或者调整前一轮规划项目的目标。后继规划当然还要考虑新一轮规划中校情分析、文本制定、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四个环节的循环统一。它需要重新开展校情分析,在任何时候,校情分析都是规划中相当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缺乏校情分析的规划文本是“无根”的规划文本。它需要重新制定规划文本,后继规划的文本要求与第一轮规划的文本要求不太一样,它不一定需要像第一轮规划那样求全责备,可以把重心放在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上。许多学校有第一轮规划的基础,在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方面就会积累相应的经验,因此在这两个环节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相对而言,后继规划最容易在认识态度方面以及在文本撰写方面产生问题。
许多学校对后继规划缺乏应有的重视,校长对后继规划缺乏深入的思考,甚至于不愿意制定后继规划,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随后的学校教育又回复到原来缺乏计划性的随意状态,而没有系统统筹和长远规划的思考。
校长对后继规划不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仍然把规划作为一个文本,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发展过程。许多中小学在制定第一轮规划时常常有新鲜感,校长光想着拿出一个漂亮的文本,因而发动教职员工参与讨论,挖空心思,用尽才智,所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改革举措都体现在第一轮规划中,这些理念和改革举措过于超前,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目标设定上往往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因而在制定后继规划时就捉襟见肘,难以为继,想不出新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和改革项目。二是制定规划文本不是一种自发行为,而是一种被动行为。本来
就不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制定规划文本,启动规划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校评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点功利或应付的成分,一旦评审活动完成之后,就把规划文本束之高阁,仍然按照老思路开展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三是第一轮规划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影响到后继规划的积极性。由于第一轮规划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理想效果,打击了校长开展学校改革工作的积极性,既然有规划也不能实现目标,那么还不如不再制定规划,这样还可以节约一定的人力和经费。
随着学校发展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学校工作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学校都会面临制定后继规划的任务。与第一轮规划相比,后继规划有它自身独特的要求,如何制定后继规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三、后继规划应当把握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突出学校发展的重点
学校发展的后继规划,既要坚持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又要锐意改革,强调学校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性。后继规划还要处理好学校工作的轻重缓急,突出学校发展的重点。
(一)把握继承性,进行渐进式改革
任何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要考虑它的继承性,发挥学校的优良传统,挖掘过去学校教育活动的优势和长处。后继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继承性。各级层次的学校在制定后继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它与第一轮规划在逻辑上的连贯性,绝不应当把后继规划看作完全意义上另起炉灶的规划。无论是校情分析、办学理念还是各个项目的规划,都要认真地分析第一轮规划的具体情况,在此情况下考虑新的目标和要求,制定新的规划举措。相对于第一轮规划而言,它在办学理念、教育特色、重要改革举措方面不应有太大的变化。学校工作具有稳定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重大改革举措不宜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才有助于学校工作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教育既有“自我保存”的功能,也有“自我更新”的功能。“教育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学校教育本身是“保守”的,这种“保守”并不具有蔑视的意思。[3]陈桂生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这种“保守”特点,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活动内在的稳固性,它是一个中性概念,这种稳固性是其活动的惯性。由于学校教育活动“存在这种较为特殊的惯性,所以产生教育上保守与革新的矛盾”,“其中合理的保守性与不合理的保守性交错,教育改革的内在困难盖在于此”。[4]对于学校改革而言,校长工作的艺术性就是坚持合理的保守性。学校工作有赖于稳定和持续性的改进。对学校工作而言,暴风骤雨式的改革与急躁冒进的“革命”思想都是要不得的。校长在推进学校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渐进式改革的思路。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增量改革,不断地补充、完善与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二是先试验后推广,即每项学校教育改革方案先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然后逐步推广;三是非激进改革,即通过“走小步、不停步”的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急躁冒进。
学校改革要切忌心血来潮的“即兴创作”和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校长不能把社会上时髦的教育改革热点项目拿到学校来一一尝试,也不能由着性子即兴上马自己感兴趣的改革项目。学校不应该有太过频繁的教育改革项目,学校的教育改革项目应当考虑学校的原有基础,考虑学校工作的继承性特点。
在处理学校改革的继承性与创新性问题上,新任校长要切忌形式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中小学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部分新校长上任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和突出自己的一把手地位,往往推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改革举措。但是新校长往往好心办坏事,因为这些改革举措没有进行基本的校情分析和调研,不考虑学校工作的原有基础,更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而进行的改革。这种改革举措往往会破坏学校原先积累的一些好的传统和优势项目,这是无视学校改革继承性的典型表现。
(二)坚持创新性,走内涵建设道路
自我保存不是学校工作的唯一属性,学校工作也有自我创新的需要。后继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创新性。后继规划既要继承前一轮规划中相对稳定的办学理念和改革项目,又要推陈出新,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适度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是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言的,它要求规划者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设计新的改革理念和改革举措。
1.深化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
从通俗意义上讲,学校内涵发展就是“观念转变、行为跟进”,它强调学校理念系统和改革行为的匹配以及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
一般说来,制定后继规划需要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调整学校的规划目标和改革举措,深化对学校发展内涵的认识。校长要深刻地领会和把握时代精神,结合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要认真地分析办学条件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规划的思路、踏实的改革实践,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不断将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既是第一轮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同样也是后继规划中的关键问题。所谓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如何办好一所学校进行理性思考后形成的核心观念,是办学质量目标在最高层次上的表述。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理念。这里所提的办学理念,其实就是上文所说的学校教育哲学。
在学校的后继规划中,办学理念的表述应当具有比较大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反对一份规划一种提法,也不提倡一任校长一种提法。但是,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办学理念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我们提倡走内涵发展的改革思路,深化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识。在后继规划中对办学理念的处理,一定要坚持一种观点,即“办学理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观念”,既不要对原先的办学理念进行颠覆性的改动,也不要对它持一种“僵化”或“静态”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后继规划中,对第一轮规划中办学理念的处理,除非它有
比较严重的思想性或科学性问题,否则不宜作太大的变动,但是要根据时代精神的要求发掘办学理念的新的内涵。
办学理念属于教育观念层面上的东西。教育观念是人们关于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认识和觉悟。人们经常说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目前教育领域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变革先变心”,教育行为的变化首先从“心”开始,教育观念的转变确实非常重要。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换言之,“教育观念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第一论文网 ]念。教育观念受时空的限制,体现着历史性与文化性,也可以称之为时代性与地域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从而也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受那个时代的影响;而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其特定的对教育的理解,因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过去相比,如果教育观念表述在内容上有变化,自然就说明它在内涵上也产生了变化;哪怕在内容表述上没有变化,也不一定说明它在内涵上没有变化。同样的教育观念内容表述,在不同时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比如,许多学校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对这一理念就要认真分析。哲学学者崔秋锁认为,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涵义:“在价值观上,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在历史观和世界观上,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根基和本派,以人为本体和根据,以人为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念和世界观念,以人为本构成其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前提、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则不过是其历史观念和世界观念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和现实表现。”[5]同样的一种理念表述,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自然不一样,既可以从价值观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历史观和世界观角度对它进行分析,这种理念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可能。
再比如,许多学校也提“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办学理念二十年前就有人在提,现在也有人在提。过去这样提,可能更多地考虑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现在这样提,更多强调的是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原有基础,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教育观念层面上的东西,尽管过去和现在的提法一样,但是其中的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教育观念动态发展的具体表现。对一所学校而言,如果确立了它的办学理念,就有必要对其内涵进行不断的挖掘,以深化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
根据办学理念所具有的动态发展性的特点,在进行后继规划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时,就可以重点做内涵发掘的工作。许多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比如“启蒙奠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特色教育引领学校发展”、“文化立校,创设学习型组织”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就有不同的内涵,校长在制定后继规划时,要不断地挖掘这些办学理念在新的时期的内涵,诠释它们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构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哲学。如果校长能够这样做挖掘和诠释工作的话,在后继规划中,就能够做到既坚持或接续原先的办学理念,又能够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和时代精神感染下,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新的面貌。
2.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调整规划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改革措施
经常有人讲,“规划赶不上变化”。因此,无论第一轮规划考虑如何周全,客观上都有可能存在一种情况,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或者预先确定的规划目标不能全部实现,或者某些项目的规划目标超出预先的设想,这就需要在制定后继规划时加以说明,讲清楚调整这些项目目标和改革举措的原因。
(三)遴选学校发展的优先项目
许多学校在制定与实施第一轮发展规划时,能够注意学校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与设计,规划文本非常细致周全,涉及课程、教学、德育、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招生、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教育项目等等。一旦完成第一轮规划,需要制定后继规划时,才发现如果按照老的思路开展规划设计工作,许多在第一轮规划中已经提出的改革设想和改革举措,还必须在后继规划中重复强调,后继规划中难免存在许多与第一轮规划重复的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制定后继规划的积极性。
针对学校后继规划中存在的尴尬与困窘,可以通过遴选优先发展项目的方式,既确立学校发展的重点,又保护通过规划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选择,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①根据现在的情况,分析它们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学校目前在这些优先发展项目上所具有的潜力和实力;③学校在这些优先发展项目上许诺要完成的目标和承担的义务。
学校后继规划中优先发展项目的遴选,可以考虑两个层面:首先是学校层面的优先发展项目,其次是部门层面上的优先发展项目。也就是说,学校整体规划和各个部门规划都可以考虑自己的优先发展项目,但是经过汇总后,学校发展规划[第一论文网 ]中的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一般说来,学校层面的优先发展项目不应该超过三项,部门层面上的优先发展项目也不应该超过三项。学校应当集中人力和物力,圆满地完成关键性的优先发展项目的任务,这会使得学校工作走上一个快速发展的方向。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遴选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扬长性原则
结合当今教育改革形势与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优先发展项目的遴选应当把握扬长性原则,即优先发展项目的建设,应该根据“扶优”、“扶特”的需要,与学校原有的优势项目、特色项目结合在一起。
所谓扬长性原则,即发扬长处、回避短处。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学校也如此,应当根据扬长性原则来遴选和实施优先发展项目,可以在学校工作中选择一个原先建设得比较成功的点,把这个点做大,使这个点上的经验辐射全校,变成全校的经验。同时,某一个项目纳入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也可以在社会上进一步辐射它的影响。
2.补短性原则
众所周知,在管理学领域有一个“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桶原理”对学校工作也是很有启发的,如果学校确实存在着短板项目,存在着薄弱环节,那就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我们可以把短板项目列入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通过优先发展项目的建设,弥补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
3.基础性原则
有些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会考虑把优先发展项目的遴选与学校基础性工作结合在一起。对基础性工作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许多中小学校长认为,学科教学属于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选择,应当围绕着学科教学工作展开。有些校长不太愿意把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放在教学之外的其他项目如德育和管理等项目上。
有一些中小学校长甚至于还认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具有重要价值。他们围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遴选优先发展项目,或者开发校本课程,或者设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者开设学科拓展性课程,乃至围绕这三门主要学科打造教育特色。他们认为这样做既符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又符合家长和社会在应试教育方面的要求。这种围绕主要学科遴选优先发展项目的思路,尽管有功利性的成分,但是其中也不乏合理性。
学校遴选的每一项优先发展项目,都需要一系列的目标和行动。它可能会出现在学校整体规划之中,也有可能出现在各个部门、年级组或者教研组的年度计划之中,甚至会出现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之中。针对优先发展项目的规划应当遵循PTA操作流程,先是确立优先考虑之事(priorities),然后是设定各种目标(targets),最后是行动举措或行动任务(actions or tasks)。
下一篇:中学一线教师科研的前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