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村地域性家庭教育的调查统计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开放的同时,公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在生活的欲望和利益的驱动下,让许多家庭结构发生变迁,生活质量发生变异,家庭环境恶化,使中小学生的心灵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在农村,许多问题孩子的频频出现、行为的放荡不羁使许多家庭感到尴尬与无能,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给社会造成压力,现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我校位于定西市区西南四乡两镇的中心区,学生80%以上来自于农村,就当前社会市场对学校的冲击、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在校学生所凸显的社会化问题等,我们进行了区域性的调查和研究,在此作一浅陋的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1. 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偏颇。长期以来,农村很多家长一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抱怨学校、埋怨老师,甚至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呼应。究其原因,这都是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偏颇和长期的习惯影响所致。事实上,在人生的三大驿站——“家庭、学校、社会”中,学校教育具有时段性,而家庭教育是终身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奏,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很多习惯、性格、品行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上学之前的家庭影响中形成了。如,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由于家庭环境、结构、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孩子性格、品行的多样性。孩子一入学,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规范孩子的行为,如保持清洁卫生、遵守纪律、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不说脏话、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好好学习等等,培养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如精神病学家将学校称为“矫正和完形人格的工厂”。当今,很多家庭有问题孩子出现,放荡不羁,使家长感到头痛、无能、无力、无助,管教力不从心,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一定难度。但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影响源,产生问题的根源在自身。如,很多孩子所表现的行为成为大人的影子、镜子,但作为家长还是看不到、意识不到,一味地推卸责任,如很多孩子长大成人所表露的行为也是大人的复制或翻版,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实,也是当前教育界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社会对家庭教育重“标”不重“本”。社会一直未能从根本上重视家庭教育,虽在很多社区门口、村社办事门前常看到创建示范社区、村社的标牌,有些家庭的门框上挂着四星级、五星级门牌,实际上都是虚设的样子货,与区民的实际行为毫无关联。如,很多区民或家长在外经商,欺骗讹诈、欺行霸市,闲暇无事时赌博酗酒,这些家庭只不过当时经济条件好罢了,不难想到这些家庭出身孩子的行为习惯是怎样的,其实只是和“残缺性”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所表现的行为异曲同工罢了。据调查,从未听、见到举行创建示范性社区或村社的活动,更未听到、见到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性家庭的指导活动。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偏重于抓经济效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基层宣传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关于改进和转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没有真正落实到多数家庭,家长的认识观念偏低、偏激,社会也没有专项的家长教育培训机制,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失调。
  3. 市场效应导致学校教育5+2≤0。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一些经商者把廉价的劳动对象瞄向学生,由于金钱的诱惑,很多学生也蠢蠢欲动,都想闯一闯、捞点外快。很多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节假日把孩子推向劳务市场,一来可打工挣钱搞点小收入,二来可避免孩子在家闲暇无事到处游逛出问题。殊不知,现在很多劳务市场都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甚至是“垃圾”市场。金钱的利诱,欺骗、讹诈、霸道的商场竞争等,对未成年人耳濡目染,甚至置身其中,污秽不堪的东西直接倾入到未成年人的心灵,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导致学校教育“5+2≤0”的结果。如,家长对孩子外出打工监管不力,孩子打工获得了小收入而不能合理支配和利用:一是买手机上网聊天;二是“哥们”花天酒地、大吃大喝,养成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学生上课时互打手机、互发信息骚扰、互传垃圾文件;养成行为放荡不羁、不受约束管理,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4.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现象增多。由于“隔代教育”日趋突出,引发孩子学习、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障碍;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偏移等问题,在农村已经普遍形成。当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各个部门不可忽视和亟得解决的问题,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再认识
  社会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政府应该将家长教育列入常规教育的范畴,建立家长教育机制,规范家长行为,教育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必须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优劣与家庭的影响和家长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责任。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性文件宣传到位,落实到每个公民心中,体现到每个公民的行动中。例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靠千千万万个父母来实施的教育,要求:一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二要有家庭教育的方法;三是父母要有榜样作用。为此,家长必须成为“学习型父母、借鉴性父母、楷范性父母”。具调查,现时家长不同程度地受过学校教育,但作为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建立和谐家庭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困惑和较大的差别,甚至出现许多“问题”家庭,并且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是:社会抱怨、学校无助、家庭无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哪个教育环 节上出现问题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环节是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没跟上,家庭教育滞后和家长素质偏低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对子女教育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时效性、实用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宜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缺乏孩子生活、心理发展引导的经验。是否对家长进行再教育?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也是当前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家庭教育并非无师自通,呼吁政府和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应将家庭教育列为国民素质教育的议事日程,各地按不同区域成立“家长学校”。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成长时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大人,应该好好地补上一课,让其洗脑换心,成为“学习型父母、成长性父母、楷范性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天天向上。

上一篇:论师生关系视角下的教育的问题和方式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