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究式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运用

发布时间:2015-08-06 08:49

 一、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是遥远的过去,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学生都会觉得遥远而陌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将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及场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探知愿望,急切地想进一步了解上述历史人物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又如,教师在讲授“(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带领学生“乘着时间的隧道来到唐朝”,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唐朝的皇帝、农民、商人等。有的同学会说:“朕是唐朝的皇帝,身上穿着考究的丝绸衣服,经常在大堂之上接待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名士……”有的同学会说:“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着高档的陶瓷,无论是越窑的青瓷,还是邢窑的白瓷,我都应有尽有。我那越窑的青瓷,可是专门从运河水路运到这里的。”有的同学会说:“我是唐朝的农民,用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庄稼,生产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体验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唐都长安繁荣的情况后,话峰一转,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现在了解到唐朝的前期,尤其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的确是一个盛世,那么,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重现历史,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和“发现者”,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设计问题,分组合作,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战胜曹操,使用火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那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在冬季盛行偏北风的赤壁,为什么会出现了局部地区的东南风?”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活跃的学术思想”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为什么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得不到重视和推广?其他杂家的哪些观点得到了重视和落实?为什么后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观点又得到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导火索”“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设计的问题,一方面应是教材的中心内容或是教材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准,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而片面追求问题的新奇性,也不要设计过于抽象或难度太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不要在组织探究活动之前设定条条框框,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搭建探究式学习平台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历史史实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以课论课”,那么,学生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学习内容很漠然。但是,如果教师能将过去的科举制度和关系到每一位学生切身利益的现行考试制度相联系,那么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同学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和探究。即教师在该课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目前的考试制度中所存在的利与弊,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针对古代的考试制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等进行诸多方面的探究,从而在提高学生历史探究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新课标所强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构建历史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上一篇: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

下一篇:高中写作教学创新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