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具的创造策略
学生对学具的操作不仅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操作时机
操作学具的时机,直接影响到学具的使用效果。教师要准确把握住时机,即学生在学习知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会取得最佳效果。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否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情境,触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剪拼的方法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操作前给予正确的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没有操作过学具,一切都很陌生。因此,在操作前教师应先让学生看一看学具,数一数学具里的小棒、小圆片……这样可以避免操作时由于学生对这些学具产生好奇心,分散精力。操作时,教师应说明学具摆放的位置、怎样取学具、怎样操作等。
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操作基础,有的操作教师可先说明要求,然后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些较难操作的问题,教师要适当给予演示,不然学生难以正确独立操作。
三、操作目标要明确,运用要适当
在教学中有的操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操作,没有达到目的就草草收兵。这样的操作浮光掠影,起不到对学生认知形成的促进和桥梁作用。操作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也就是为什么要操作,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少,但也不是处处要操作,能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尽量利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人教版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例1:9加2,教师先演示“凑十法”,然后让学生口述教师的演示过程,最后学生再动手摆学具。例2:9加3、9加7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摆,得出答案,这样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较例1进了一步。例3:9加4、9加8,就让学生看算式自己独立操作,这比例2又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例4:9加5,9加6,9加9,要求学生用刚才操作中得出的凑十法摆学具,自己想怎样算就怎样算。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一方面借助实物图形的表象来帮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另一方面又利用知识迁移,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高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有的问题太抽象,仍然有借助直观操作的必要。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图形和生活中的实物初步感知长方体后,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掌握它的特征,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让学生取出长方体学具,先摸一摸长方体的面,再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完全相同,再数一数共有几个面……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操作目标要明确,运用要适当,该用的要用,没有必要的避免画蛇添足。
四、操作时要敢于放手
操作学具时,教师除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指导外,要敢于放手,使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特点,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五、操作要与发展学生能力结合起来
操作不要仅仅只是为了把某些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要注意把操作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操作类推出其他问题的结果,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叙述操作顺序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几何图形的操作,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等。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往往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加强学具操作,既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市萍师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