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用阅读托起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几个方法

发布时间:2015-08-07 08:50

 一、打好基础,培养兴趣
  一般来说,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认读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组、标点、修辞和句式等,这是阅读的基本层次,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各个脉络;另一个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而绝不是孤立地认识几个字、词。如果把阅读仅仅停留于认识的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能领略文章的精彩之处。因此,阅读文章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华,很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到文章的精微奥妙之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喜悦,把阅读文章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
  二、教材阅读,中间过渡
  阅读又可分为教材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教材阅读,应首先抓好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平时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时就按上述的“三读”进行。布置预习作业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有兴趣去读,就养成了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粗读:就是浏览整篇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字典、词典解决字、词的音义。边读边勾边画边圈,粗略懂得课文的内容重点、难点,对不理解的字词作上符号。
  细读: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和课后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重难点,弄清课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如,学习《背影》一文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完成下面思考题:(1)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2)文中几次写到“流泪”,各有什么作用?(3)理解下面语句的表达作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十余年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4)理解文章线索,列出写作提纲。
  精读:仔细阅读,抓住精彩的语句及段落、抓住关键词语,认真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趣,把书读“薄”。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
  其次,要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重视阅读迁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做笔记。写是读好书的先决条件,读的目的就是写。要能写,就必须多读书,读和写相互依存。如,讲授《论孔孟论学习》时,孔子告诉我们学与思相结合的读书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罔”“殆”的读音、含义及这句话作何理解,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写了一遍,读了多次,这句话给人的启迪也就领会了。
  写心得体会。就是把自己读文章之后的感想、启迪、看法等写出来。如,教学《狼》一文,课后作业是:请将它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了阅读兴趣。
  拓宽知识面的迁移训练。使静止的知识点形成流动的知识线,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课内转向课外,真正做到迁移提高,既开阔学生视野,又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让学生进行了《父亲的驼背》的阅读迁移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父爱子,子念父的主题。
  三、课外阅读,能力提升
  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要重视阅读书目的选择性推荐。目前,书店里书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由于价钱昂贵,初中学生不敢问津,于是他们就转向书摊,收集了许多不健康的书。教师此时应加以引导,向学生推荐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以及优秀的科普读物和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等。
  读书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正确的爱好——爱什么,读什么。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摘抄,细读精彩的段落,甚至背下来。
  当然教师的指导阅读要力求选文内容丰富,适合学生阅读,要结合大量的富于生活气息,反映当前生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引导阅读作品要符合时代要求,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展开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进一步地思索,领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达到感受和理解的统一,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得到实际性的效果。
  语文老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笔记、谈心得体会或进行朗诵比赛。
  可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补充,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并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平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要做到持之以恒,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练习过程,要勤于阅读,有恒心,长期坚持阅读中的精读、速读等训练。
  (作者单位:江西余干中学)

上一篇:品德日记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

下一篇:儿童声乐启蒙教学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