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几个路径

发布时间:2015-08-07 08:50

一、有必要探究吗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排斥接受学习。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得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倘若教师盲目推崇探究法,则会导致泛滥化、随意化或形式化,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的学习内容是值得探究的,如,一些概念的形成过程、计算公式的指导过程、计算法则的总结过程、规律的探究过程以及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等。
  二、能自主探究吗
  自主性折射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引导他们去尝试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
  1.保证自主探究的时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放心、放手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2.创设开放的探究环境。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探究氛围,让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变被动探究为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探究适度吗
  适度性,是指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材料符合教学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从挑战性和深浅度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挑战性是否合适,看探究材料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保持积极、高涨的学习心向,取决于探究过程所具有的思维含量,应以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衡量。
  四、探究有艺术性吗
  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探究活动,是实现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探究过程,往往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会因某个细节的处置不当,致使学生的探究受阻,甚至失败,因此,教学时必须十分讲究探究活动的艺术性。
  1.问题的导向性。实施探究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问题情境必须紧扣数学的探究主题,防止探究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如,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可创设“春游分发食品”的现实情境,教师应把握探究主题,让探究的重点围绕着数学问题,而不是“这些食品是否合理”“春游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非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探究不游离数学主题。
  2.过程的递进性。教师要构建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的探究过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许多学生无法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可以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为此,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可设置多层次的认知冲突,第一步计算:6/7÷2,第二步计算6/7÷4,第三步计算1/2÷3,让学生对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逐步达成探究的目标。
  3.方式的灵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探究内容,还要重视探究方式的选择与优化。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探究内容本身的特点,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是让学生独立探究,还是合作探究,是生生合作探究还是师生合作探究,要积极倡导“做中学”理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启迪思维主动探究,省时有效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学中,要防止用同一模式强行指引学生思维,而应给学生提供宽敞的探究选择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4.总结的适时性。将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交流,经提炼和总结后得出数学结论,这是探究的最后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把握好总结的“火候”至关重要,往往会对能否顺利得出探究结论产生直接的影响。
  五、探究有指导性吗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度的指导、适时的引导和适当的评价,发挥好在探究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适度的指导。当学生的探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达到目标。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这个“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2.适时的引导。有时虽然学生探究成功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但他们这时其实仍然是处在不自觉的思维状态中,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比较粗浅的,所以教师在探究完成后还应给他们以适时引导,以帮助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探究过程,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真正到位。
  3.适当的评价。适当的评价会使探究性学习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带着真情对学生多作些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当然,有时对于学生的同答,不必匆忙评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鼓励他们去说、去辩、去反思、去实践。让学生在反思和争辩中,得到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县长茂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儿童声乐启蒙教学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几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