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建设意义思考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
第1篇:社区教育与新居民子女融合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苍南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现状
截止2015年6月底,苍南县新居民数量为170633人,占全县人口的13.73%,新居民作为苍南县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对苍南地区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事实上,他们已成为苍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从户籍来看,江西、安徽、河南、云南、贵州、湖南等是苍南县新居民的重要来源,且其原有收入水平极低;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偏低是其明显特点。据保守统计,初中毕业学历的占57.85%,还有22.4%仅小学学历。根据以上两方面,苍南的广大新居民家庭明顯有着提升子女教育水平与改变经济收入现状的强烈需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借助教育,能够促使新居民家庭改变其现有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对新居民家庭来说,如何引导子女成才、健康成长将是决定新居民家庭发展的关键点。
1.新居民子女教育问题有效缓解,但不同质教育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在教育这一块,苍南县做出了切合实际的探索,在立足完美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新居民子女教育体系的创建上,形成了适宜新居民子女教育特点的教育管理体系,并落实了能令新居民接受的子女教育管理办法,最终在操作层面上也完成了模式的构建。这些做法,不仅巩固了新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也在“人人享受教育公平的”理念下,把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正式纳入本地的教育管理与督导范围,同时还扩建了一批民工子弟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提升教育内涵质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县接纳新居民子女各学段的公办学校共有58所,这个数字在客观上缓解了新居民子女教育的供需矛盾,但由于群体性、地域性的差异悬殊,特别是在特教上的相对滞后这一现实问题上,新居民子女的教育要达到与本地城镇居民子女相同的教育成果,仍然是问题重重,亟待解决。
2.新居民子女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衔接的滞后性日益突出。目前,新居民子女的各种就学渠道中,最主要的是当地公立学校的接纳与创办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两种方式。而在这二者中,创办民工子弟学校是流入地最现实的选择。从苍南教育系统公布的58所公办学校来看,大多数属于苍南县二到三流农村学校,虽然能够适当满足新居民子女教育需求,但是难以满足一些新居民家庭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但是,由于不少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从而导致其对这些学校望而却步。于是不均衡的教育水平加剧了新居民家庭子女不均衡的教育问题。同时,新居民子女由于过去长期接受的是农村教育,与城镇学生相比,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给学校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等带来了复杂而繁多的问题,并且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
3.新居民子女难以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问题明显。公共教育资源是相对于学校而言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一种教育形式。通常这类教育服务由校外教育机构、本地社会组织会在现实教育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进行一定的补充与拓展,而且这也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与提升。它使得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机会享受到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服务机会,在对学生的个性品质、整体素养与思想完善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是学生个性成长的必要的教育有机组成。据调查,大部分新居民子女很少或几乎不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上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同时,在苍南全县各类培训学校及各类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内,新居民子女参与学习的比率不足5%。
4.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居家环境普遍低下。新居民子女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源于家庭教育。从教育层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长期以来,社会都聚焦于未成年的教育而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此外,因为流动,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也相对不稳定,同时居住环境混乱、不安稳,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的经济收入低下,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必须正视的一点是,因为收入的低下,新居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具有极不稳定的变数,也难以在客观上完全承担起教育所需的投入需求。再加上家长缺少与学校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往往导致家校的联运成为了空白地。
二、社区教育开展新居民子女融合教育的策略
教育通常有融合的需求。这要求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心理、文化等方面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去。这便是社区教育中融合教育的要义所在。正是因为社区是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个社区,不仅提供了生活所需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其服务于社区的同时,在人的归属感、认同感等方面,以软性的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而这些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达成的。对于新居民子女,这种教育尤显重要。在新居民子女教育中,社区教育平台的功能发挥,引导新居民子女接受社区教育、提供教育养成、矫正环境不良影响习性等均有着不可低估的效用。可以这样说,有效发挥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稳步推进,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必要而充分的渠道。
1.针对性举办学业衔接教育培训,弥合区域教育的水平差异。通常在教育中,有着补偿教育的做法。这最早由欧洲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它是指针对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到应当享受的全部教育内容而进行的教育补偿。从这个概念来观照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明显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偿教育。最主要的是新居民子女适应新地区的学业预备与衔接教育,接受新知的常识教育,还有不同理念的教育教育方法的适应教育等。在苍南县的社区教育中,经过多年的探索,比较成功的补偿教育做法主要有学业衔接教育培训班的创办,这为新居民子女提供了入学前的教育帮扶;有学业结对帮扶队,搭建起新居在子女与本地优质学生的沟通桥梁。
2.发挥社区家长学校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的差距是新居民子女教育差距的最重要一环。新居民家庭家长的常态是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生活的艰辛,劳作的疲惫,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方式方法的缺失等,使得新居民家长在家庭教育这个重要教育环节上发挥不了作用。为此,对新居民成人开展必要的教育,是社区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苍南社区教育在立足自身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主动将新居民成人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在社区管理与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中,完成了家庭教育的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苍南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完善了苍南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机制,营造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空间。作为苍南社区教育家长学校的基地,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新居民家长学校,通过这一平台发掘出典型,树立起模范,通过家长互动与交流等形式,让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家长以交流的方式,现身说法地展示如何对自己孩子进行自信培养,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怎样做个好家长等生动的家庭教育经验。
3.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辅导。新居民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未成熟性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属于双重弱势群体。他们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今天对他们的教育质量决定了他们明天的素质,而他们明天的素质又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少不了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的研究工作。社区教育要针对新居民子女的双重弱势特点,对其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辅导活动,以心理辅导课的活动方式,切合孩子的实际,诸如认知、思维,生理与心理等,并结合孩子的实践技能等特点,有的放矢地对新居民学生开展心理一对一的辅导或心理沙龙活动。
4.丰富各类流动儿童公益活动,营造平等参与的成长氛围。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立人,在于增强作为人的自信与尊严。社区教育在新居民子女開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其实也正在于此。故此,提高新居民女子的能力,通过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与家长顺畅交流,最终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就是社区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社区教育机构应该创设条件,长期地开展系列性的集体活动,比如亲子家庭文化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在这一过程,社区教育工作者还要做到强化与帮扶工作,要明晰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要及时肯定其出彩的方面。在不断纠正与强化的过程中,发展新居民子女及其家长的尊严意识。
三、社区教育开展融合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及部门的统筹协调功能。社区教育应该是一个网络体系。通常情况下,县一级的社区学院,是以中心镇、居民社区为点,连结县、镇、居民区为一体的教育构架体系。在这样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应该设定与之相关的科学规制,有一整套社区教育的发展计划与实施方案,而评价这些的立足点就是本地区新居民子女教育的需求与实效。这就要求社区教育机构要了解本社区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现状,整合并统筹现有的教育资源,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为新居民子女接受教育做出科学的规划,从而为社区的教育提供厚实的保障,并促进新居民子女的健康成长,最终为稳定社会尽一份力。
2.夯实制度和队伍建设,保障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整的教育离不开坚实的师资队伍。社区教育机构首先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队伍,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不仅从师资的引进、教育场地的建设,还要从文化活动策划、教育教学的评估反馈和本地流动儿童教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做出严谨的规划。其中,社区师资建设以“适宜”为原则,应当建设一支适宜本地需求的,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义务志愿员为主体的,兼顾多方发展,技能与知识并重的具有社区教育特色的社区教育队伍。以苍南社区为例,就具备了以上特点。除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和教师外,苍南社区还通过多方联系聘请了社区内的专家、技术人员等,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的活动,应该是统筹性的。只有立足现有的资源,发挥各自的特点,才能把有限的社区教育活动做到效率的最大化。具体而言,有效的做法是:(1)统筹安排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开办联谊会、教育开放日等为新居民提供教育咨询服务;(2)主动联络社区内企业、科教单位,在各示范园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新居民子女融入到本地生活中来;(3)有效利用或建设社区文娱设施,在教育实践基地单位开展新居民家庭教育,并为之提供一定的公共教育资源;(4)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积极吸纳新居民生活内涵,结合新居民生活的特点,使社区教育与新居民生活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育的功能。
总之,丰富、实用、提升、实效,这是社区教育对于新居民的意义。除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外,家长教育子女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也是新居民家长所必须做的,这同时也是社区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如果实现了对新居民家长的这些现实需求,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提升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成效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宗盛
第2篇:社区教育视野下老年教育问题探讨
一、实行社区老年人教育的必要性
1.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老年人的观念已经由原本的健康化向积极化转变,不仅要在医疗上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还要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国的老年人大都是退休人士,他们之前的生活都是与相关的工作相联系,社交范围小、生活方式单调,极易在退休后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障碍,所以老年社区成了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进行社区老年教育能够切实帮助老年人丰富退休后的生活,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国民的受教育状况不仅看青少年的受教育情况,与老年人的受教育情况也有关系,所以想要实现我国的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近年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行老年教育是必然的要求。终身教育理念认为老年人更应该积极地学习,培养学习的信心,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能够拓展视野、增强信心、充实生活、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使终身教育得以实现。
3.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进行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社区老年建设实际上就是保证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是在教育机会上让老年人实现公平的外在表现。通过老年教育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弥补早年的教育缺失。
二、实行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党委要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宣传,完善相关设施和明确发展定位,引导老年社区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具体的,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理解社区老年教育是推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提高对老年社区功能属性的认知,老年社区的属性并不只是娱乐和保健。
2.完善机制加强筹划
各级政府和党委要根据老年社区的特点组织好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合作,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发展。首先要完善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梳理好与各方之间的关系,实现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协调,推动相关服务和活动的展开;其次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规划,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社区的实际建设情况科学地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地区发展的总规划之中,使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再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把老年社区的建设情况纳入政府的工作考评之中,以推动老年社區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社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切实提高社区的教育质量。
3.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把社区老年教育也看作民生服务的一部分,将其纳入民生建设的一部分,纳入政府大的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要把老年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引导和借助社会资金推动老年教育,要在民间积极集资来为老年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同时要对老年教育的相关建设和工作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确保老年教育建设的稳定发展。
老龄化已经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老年人的数量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老龄化的问题上思想不断创新,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所以对老年人进行教育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是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玉琴
第3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建设思考
一、社区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运行机制:社区现有的教育机构尚未健全,社区学院、居民兴趣团体管理缺乏相应制度,团体规范性不强,稍显混乱。
活动形式:①社区文体活动辐射面不广:多为面向老年群体开展活动,面向青壮年的较少甚至基本没有;②社区开办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多以一般生活常识教育为主,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涉及少;③社区开办活动之前与社区居民缺乏充分沟通,社区居民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教育意义。
资源利用:存在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有限的问题,加之社区层面对于平时的社区教育活动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设备陈旧、手段落后,导致社区里的教育文化资源使用率不高,使用群体不广。
人才建设:社区内专职教育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水平有限。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教育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以健全制度为保证,完善社区教育机制
1.建立调查摸底制度。
(1)社区社会工作者深入居民家庭,定期对居民家庭成员构成、年龄结构、经济状况、职业和思想情况进行了解,建立完善社区居民档案。
(2)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重点关注社区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细心体察社区居民的需要,多问他们想什么、盼什么,多听他们对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多想如何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使工作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2.建立社区学院、居民兴趣团体活动制度。
(1)社工为社区学院提供必要的辅助,推动社区学院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并将建立的相关制度向有需要的社区居民进行反映,促使居民理解社区学院开展社区教育的流程体系。
(2)社工遵循社区居民自主自愿原则,鼓励社区内不同的居民兴趣团体建立相应活动制度来对组织加以规范,实现居民兴趣团体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社区居民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拓宽社区教育渠道。
1.灵活安排,开展小型多样、面向不同群体的活动
(1)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搭建“老年平台”、“青壮年平台”、“未成年平台”,然后依据社区居民需求设立“老年教育小组”、“青壮年教育小组”、“未成年教育小组”。确保每类内部有一名专业社工来为社区居民提供针对性小组服务。(2)活动开展要让居民乐于参与,也要便于参与。每次组建小组及开展活动前,要列出活动时间和内容“菜单”,提前告知居民,让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
2.开展“情牵服务热线进社区”活动。
(1)社工链接社区外部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社区开办社区教育活动。开办的教育活动可围绕生活常识教育、经济知识教育、伦理道德知识教育、闲暇知识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等内容展开。(2)社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秉持“健康快乐,自主参与”的原则,在活动开展的形式、方法、内容上均要贴近居民实际需求。
(三)以社区资源为优势,发掘社区教育特色。
1.整合社区资源,借助新媒体扩大社区教育活动宣传力度。
(1)社工可依据相关政策链接当地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在开辟新活动场地的同时,改建、重组社区原有场地。(2)社区社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加入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可以采取定期播放知名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录像片或者举办学习型社区图片展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兴趣,强化居民的学习意识,提高居民参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性。
2.建立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奖励机制。
(1)社工积极搭建好社区居民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桥梁”,增强社区阅览室、健身室、文体娱乐广场的教育服务功能,建立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网络,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教育建设。(2)社工与社区居委会协商制定社区教育活动奖励表彰机制,对开展社区教育成绩显著的社区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社区教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社区教育力量。
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性,链接高校教师入社区
社会工作者对居民需求加以评估,整合资源,链接高校教师进入社区开办相关培训讲座,促进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沟通和衔接,缓解社区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
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掘社区领袖,并由社区领袖牵头,把社区各类人才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人才结构多样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社工定期为社区志愿者队伍提供一些必要指导,带动建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教育建设中发挥正向作用。
三、社工介入的可行性评估
为确保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建设的有效性,可从需求评估、过程及效果评估方面对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估:
1.需求评估。
(1)进行前期调研,发放调研问卷,根据调研结果评估群众需求的程度。
(2)机构根据工作进展记录,实地效果呈现对计划进行评估。
(3)参考社区居委会的反映以及居民反映。
(4)第三方评估:根据有关机构或专家对社区的调查,评估社区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文化教育开展的服务计划的有效性。
2.过程及成效评估。
评估项目 测量标准
运行机制 社区居民是否均建立起居民档案?
社会工作者走访居民家庭的频率变化?
社区学院及居民兴趣团体建立起相应规范及遵守情况?
社区学院及居民兴趣团体管理成本变化?
社区学院及居民兴趣团体管理更加便捷?
活动形式 社区小组建立种类及数量?
社区小组工作开展频率?
社區文化教育内容由少变多?
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增加?
资源利用 社区在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上投入资金增加?
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增加,陈旧活动设施换新?
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方式多样?
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居民使用率频繁?
社区教育文化资源使用群体拓宽?
人才建设 社区高素质专职工作人员增加?
高校教师进入社区开办讲座培训?
社区领袖发掘人数增加?
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
作者:熊怡
第4篇: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及路径探索
近些年来,社区教育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相关单位和学术界的重视,开展了许多关于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具体到县级电大怎样进行社区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现阶段的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很难投入大量的人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缺少成熟的模式。这些问题造成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种种限制。虽然开展过程会存在一些问题,但电大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这些优势推动社会团体和商业企业等进步发展,充分发挥电大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电大可以借助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促进电大事业的发展。所以,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
一、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
(一)具有较为成熟的办学系统,是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电大通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教育办学系统。电大的办学系统贴近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并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设施的重复投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县级电大自身成熟的办学系统为日后开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县级电大可持续发展。
(二)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满足社区教育需求
与县内其他教育机构相比较,县级电大自身具备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电大教学在线平台、双向视频系统、卫星数字化接受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让其能够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县级电大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充分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
(三)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首先是教学资源。在经过十年的开放教育试点后,电大教育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网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不再存在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其次是教师资源。县级电大属于地方高校,比县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县级电大具备更优秀的师资力量,除了教师拥有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之外,县级电大还具有管理和聘请专职教师的能力。再次是学生资源。县级电大的主要生源是在职人员,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县级电大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学院是为了满足社区建设需求,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且具有综合性、社区性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电大自身的定位特征和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可以看出县级电大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县级电大可持续发展
根据某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大约4500人,随后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5年后大约会下降17.9%,约3500人,10年后大约会下降32.5%。这也就表明成人高等教育后续生源严重减少,县级电大日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县级电大应加强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增加办学渠道,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而提高县级电大的办学质量。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积极组织非学历培训项目,扩展办学空间,对居民的生活品味、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健身娱乐等各方面进行培训,进而实现县级电大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中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部分人员,例如外来的务工人员,具有文明程度较低、技术层次较低、文化程度较低的特征。根据某社区的调查数据表示,社区居民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的有38.9%,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1.1%,并且有78.1的居民技术水平低下,不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简单和工资待遇低的简单工作,除此之外,部分居民生活方式不文明,经常发生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丢垃圾、语言粗鲁等不文明现象。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能够有效改变“三低”的情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
国家开放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立,逐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而达成人人学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理想学习状态。国家注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是一所没有围墙、新型的远程开放大学。县级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中的基础组织,应注重增强内涵建设,积极推动开放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办学宗旨的实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扩大县级电大的办学功能,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而完成开放大学的办学任务。
(四)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全体民众应养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人人都热爱学习,愿意学习,逐渐让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及基本状态,同时政府和教育单位也应为其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设施,制定关于学习型社会的保障制度,进而让学习者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制度,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意识的实现。县级电大是为了基层建立起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也就表明它的教育本质是大众化的,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而在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上形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养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目的。所以,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
首先是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县级电大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县级电大应实行积极的政策,通过定期的进修、培训和外出考察等手段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投身于社区教育事业中。县级电大还应与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构建起社区教育教师库,将县级电大教师归纳到其中,安排教师到社区教育学院中进行教学,缓解社区教育师资紧张。与此同时,将优秀教师引进企业中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工作。其次是社会资源。县级电大应与社会力量保持良好的合作,整合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力量和教育形态,进一步形成覆盖全县乡的教育网络,把社区和农村党员的远程教育网站链接到各大电大网站中,为全县民众提供一个共享网上教学资源的平台,充分发挥县级电大的积极作用。再次是自身资源建设。县级电大应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制定具有特色、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内容,保持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形式,将多种媒体相结合如网络课程、教学光盘以及文字教材等,进而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县级电大还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办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习专栏,进而扩大全县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二)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成和支持
县级电大应积极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电大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展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和重要意义,逐渐引起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和认可,支持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将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看做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县级电大自身具备的作用,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宽县级电大的办学途径。第一,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将其划入到教育总体发展计划中,同时县级电大也应充分意识到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将其划入到学校自身发展计划中,建立专门机构为其提供制度保证。第二,增加县级电大的办学区域。在边远地区建立电大教学点,充分发挥电大的办学系统优势,将社区教育延伸到农村和边远地區。第三,制定相应的保证机制。在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县级电大和社区要保持双向互动,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根据法律和政策明确县级电大的职能和地位,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双方的利益和权利,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护。
结语
通过借助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共享,扩充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资金、条件、师资等,在原有的县级电大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进而减少开展社区教育的难度,这是现阶段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路径。县级电大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加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力度。同时在进行社区教育开展工作时,将重点放在开发社区教育方案设计、过程评价、工作管理、资源组织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见效快、投入少的目的。
作者:钟育炎
热门论文
- 社区教育建设意义思考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
-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思考意义及发展影响论文(共4篇)
- 农村教育问题思考探究综述论文(共4篇)
- 普法教育发展机制思考探讨论文(共4篇)
- 中美学前教育思潮的探讨论文(共4篇)
- 艺术教育模式优化问题研究探讨论文(共4篇)
- 大学生马克思哲学思想意义与问题探讨论文(共3篇)
- 法语教学教学方法应用思考探讨论文(共4篇)
- 计算机审计管理建议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
- 社区护理需求评估意义研究论文(共4篇)
- 教师职业素质构建体系及问题思考论文(共4篇)
- 中国建筑桥梁美学设计思考问题研究论文(共4篇)
- 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研究建设论文(共3篇)
- 党史建设工作扩展思考论文(共4篇)
- 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