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区园企校”四方共建体系下高职《基础化学》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0

 2013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力资源供给过剩的现象愈演愈烈,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人们颇感无奈却又不得不谈的话题之一。尤其对于高校而言,由于扩招等原因,2013年的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近年来刚刚涌现出的一批高校就业类学生社团却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不断帮助高校毕业生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综合实力,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文试图对这些职业类社团的分类、功能与不足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其对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贡献出谋划策。
  一、高校学生职业类社团的分类与功能定位
  目前,社会普遍将高校学生职业类社团定义为以服务就业为中心,以广大学生为服务对象,针对高校学生的独特就业需求,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学生职业意识及素养的学生自组织。由于这类社团在高校内还属于新生事物,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分类和功能定位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1.职业类社团的主要分类
  目前,我们一般依照此类社团的侧重点不同,将其分为职业规划类社团、创业就业类社团和两者兼顾型的综合性就业社团。职业规划类社团较为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及职业规划培养,如高校普遍拥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社”等。创业就业类社团则关注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如“大学生创业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等;近两年,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创业就业类社团也有了一些创新出现,一些由企业资金支持并冠名的俱乐部型社团也应运而生,如“联想ideal精英汇”、“保洁英才俱乐部”等。综合性就业社团是对前两者的一种兼顾,既致力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又为大学生了解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并且这类社团因与学校的就业指导类课程有相辅相成的功能,所以一般直接挂靠于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如典型的“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助理团”等。[1]
  2.职业类社团的功能定位
  (1)自我服务。职业类社团虽然以发挥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为基本原则,但毕竟依然是一种社团类型,因此,在这类社团的第一种功能定位就在于自我服务定位。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该校每年招生近4000人,而学校的社联注册社团数量就有110个,再加上各级学生会及团委,理论上平均一个社团只能招新20余人,但在实际招新的过程中,每个社团却可以吸引到100人以上报名,而招新结束后,每个社团留下40-50位新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新生常常是“身兼数职”,往往希望在了解社团后再作出多者选其优的抉择。为此,就业类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乎未来就业的活动以真正留住这些社员,并且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宣传和协调,不仅使新社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落实“自我服务”的功能。
  (2)服务学生。由于职业类学生社团产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技巧等职业能力,所以,这类学生社团自产生以来就肩负着“服务学生”的重要功能。目前,“服务学生”的功能可以具体展开为集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需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素养、职场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更有竞争力。[2]目前,职业类学生社团主要通过开展三种类型的活动来服务学生:第一种是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来宣传创业就业知识;第二种是邀请职场达人、公司顾问等前往学校举行讲座或交流会;第三种则更为直接,通过举办校园宣讲会,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选。
  (3)服务学校。职业类社团在服务自身、服务学生的基础上,也能直接帮助学校的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开展工作。如上文所讲,现在很多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都直接指导综合性的就业类社团。因此,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资料就可以直接被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使用。由于就业类社团一般采用“朋辈互助”的方式推进大学生就业进程,所以他们在为学生服务时,较学校的官方就业指导部门,更易被学生们接受,这无形中提高了学校的就业宣传效果,为促进学校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目前职业类社团服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都已关注到职业类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作用,并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使他们得到规范、可持续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创业、就业方面的引导和促进效果。然而,职业类学生社团毕竟还是一类新兴的学生组织,由于创办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机制和指导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学生职业类社团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尽管也聘请了相关分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作指导,但依然普遍存在缺乏指导、缺乏制度的现象。这类职业类社团,尤其是侧重于创业就业类型的社团,如果缺乏有效的机制体系作为保障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就很容易导致开展的活动流于形式,继而影响社团的声誉与影响力,并造成恶性循环,阻碍社团的发展。目前,也有部分高校的职业类社团关注到这一问题,主动将自身挂靠在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下,但由此便造成了自己陷入了“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导致社团发展进入了另一瓶颈。[3]
  2.定位与规划不甚清晰
  毫无疑问,职业类社团的定位必然是着眼于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与就业,帮助学生们切实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但当今很多职业类社团为了更多地得到学校或企业的支持,错误地将自身定位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延长的臂膀”或“某家企业的校园代理”,以致于变得疲于应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各种琐事,无暇顾及学生们的真实需求。因此,职业类社团应该切实把握自身发展的定位,并形成细致的发展规划,在得到学校或社会支持的同时,将自身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职业类社团。
 3.局限于校内活动的数量
  无可厚非,作为学生社团,必然需要开展 相关的系列活动来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与覆盖面。但目前,很多职业类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很少关注这些活动是不是有意义,活动采用的形式是否能很好地发挥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最终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或丢失社团产生的本质,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局限于校内活动数量的另一个表现在于活动商业色彩过浓。就业类社团应当要吸引社会资源以促进活动的开展,但现在很多社团为了活动数量盲目地引入社会资金却使社团活动带有了浓厚的商业味道,导致社团在发展的方向上不断迷失。[4]
  4.在功能定位间失了平衡
  职业类社团的主要功能有自身服务、服务学生和服务学校三点,但在职业类社团的建设进程中,却常常忽视了实现自身服务这项功能。部分社团甚至因为在为其他学生服务时太深入,而导致了自身社团成员的能力锻炼不足,以致其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和其他普通学生也相差无几,继而导致整个社团在后期失去了吸引力。
  三、加强职业类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建议
  1.以学生队伍管理为基础,专业指导贯穿始末
  作为一类主要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职业类社团的发展仍需由学生队伍为主导,但由于学生普遍对就业创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学校应为这些职业类社团提供专业指导服务。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类社团主要聘请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帮助社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这样的设计,却也在另一方面限制了社团的发展,导致社团较难获得社会资源与资金支持。为了促使职业类社团更好地发展,建议在配备校内指导老师的同时,可以邀请知名企业人事高管、管理咨询师等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以利于社团成员开阔眼界,使社团活动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借助这些校外指导老师,吸引更多校外的活动资金,争取更多实习招聘机会,解决职业类社团普遍面临的活动经费不够、实践机会太少的问题。
  2.以明确发展定位为核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职业类社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未来如何发展,并形成相应的发展规划。但是社团因其人员流动性较大,往往较难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在此,我们建议职业类社团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只给自身设置一个准确的发展定位,而后为社团编制三个月左右的发展计划,并采用滚动计划法实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良好的发展定位还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职业类社团要建立健全三项规章制度。其一是规范管理办法。针对社团的实际情况,对本社团日常职责、组织建设、人员配备等重点方面明确管理目标和内容,以保证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其二是建立骨干培养制度。社团要重视对主要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了解创业就业知识、素质全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能脱颖而出,以实现社团更好地帮助学校学生就业创业的目标。[5]其三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的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将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类社团的发展。
  3.以打造实践平台为助推,使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实践增长就业能力是当今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因此加强对实践平台的打造将是增强高校学生职业类社团服务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职业类社团可以通过举办系列竞赛、举办企业园区观摩、在社会企业设立定点实践单位等方式来打造系列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然,在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其他学生的需求,还要充分注意社团内部成员的需求。要有意识地对社团内部成员进行培训,尤其在职场礼仪、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其朝向企业所需的方向上发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社员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4.以新媒体技术资源为依托,职业信息交流畅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需求,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能更好地为职业类社团发展提供便利。目前,微博、微信、人人是主流的新媒体技术平台,而这些也正是当今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交流平台。因此,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资源建立交流平台,并通过他们发布创业就业信息、职业素养经验等,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新媒体技术平台还是很好的多向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它们可以很好地让社员与其他同学反馈其真实需要,从而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学生职业类社团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正,赵冰,张卓林,武胜军,张磊,于菲菲.大学生职业类社团的特点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3).
  [2] 包忠荣,涂延.浅析高校就业与职业类社团的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3] 赵大为.高校职业规划类社团发展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10,(3).
  [4] 李强天.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上一篇:基于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授课模式的构

下一篇:电子类专业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的设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