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美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的发展要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社区教育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发展,当我们在社区教育实践中遇到问题后便不得不回到理论原点重新思考社区教育理论、审视社区教育实践。有人对一些社区组织或社区学院组织的文艺演出、艺术比赛、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及与艺术相关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提出质疑,认为他们纯属娱乐,不是教育。那么社区教育中这部分内容到底是纯娱乐还是寓教于乐?它有什么教育价值?这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正视并回答的问题。对任何问题的追根溯源最终都要落实到它的哲学研究层面。从哲学层面挖掘和揭示社区教育的美育价值,可以为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
一、关于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的涵义及特征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源于20世纪初美国杜威(Dewey,1915)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社区教育能够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协调教育发展与社区发展,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1]社区教育可以界定为: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维护社区居民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确定的区域性、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资源的整合性、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灵活性。
社区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是一种大众教育,它打破了教育时空的局限性,把教育延伸拓展到了社会基层,人人可享受社区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具有终身学习的组织功能和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及变迁的教育弥补功能。社区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旨在提高大众的综合素质。社区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时时处处体现着日常生活教育化。社区教育是一种既注重科技又重视人文关怀的教育,它兼具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于一身,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我国开展终身教育?面对物的功利化追求导致的信仰缺失、人的异化,如何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拯救精神危机?面对诚信危机、道德危机,如何解决人际关系淡漠和隔阂?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获得在城市谋生的能力?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会催生新的教育需要。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各地的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地域性的特点。但总体来看,可以归属于“教”、“学”、“用”、“娱”四个方面。“教”涉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区教育,一般包括学习平台的建设、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服务的提供;“学”包括学习理念的提升、学习技术的培训、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组织的建设;“用”指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培训;“娱”指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文章开篇提到的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艺术比赛、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及与艺术相关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可以简单归属到这一类。
二、关于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及特征
蔡元培先生对美育进行过这样的表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席勒的《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美育问题。席勒认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到达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3]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之中,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从哲学层面看美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美育是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结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是美学理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所以对美学、艺术史、审美批判和艺术批评等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美育必不可少的理性教育活动。它促使人们养成自觉的艺术创造意识和审美活动意识,加深人们对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美育实践中的理性教育不是美育的主体部分,美育的主体是感性教育,即审美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审美实践活动也不是纯粹的感性活动,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感性活动。因此,美育是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调节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使人性得到均衡发展。
2.美育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融合。美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将审美客体呈现在审美主体面前,吸引审美主体身临其境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进行直觉关照,在关照中体验、感悟和整体把握,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沐浴在审美客体带来的美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化。审美主体在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在美的感受和体悟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3.美育能够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性中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为了使人性得到均衡发展,必须调节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席勒认为,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4]
4.美育能够促进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5]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其独有的社会活动中是共性和个性、理性和感性、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个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统一的
。教育应该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均衡的发展。审美活动当然会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但个体总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个性而不顾及甚至违背社会性,因此美育要兼顾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美育在我国的发展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有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表述。从国家的教育方针来看,美育的重要性已经被认识而且其地位也得到提升,因为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美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承担,美育实施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受众面小,美育不能在社会范围内普及。美育实践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开展,美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也就存在局限。第二,学校美育多成为德育、智育与体育的附庸。第三,学校美育将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局限了美育的视野。美育是一种范围宽广、弹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种。第四,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的教育。造成了美育实践的功利化倾向,与美育的主旨背道而驰。
三、社区教育的美育价值
针对文章开篇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之所以有人对一些社区组织或社区学院组织的文艺演出、艺术比赛、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及文体休闲娱乐活动提出质疑,认为他们纯属娱乐,不是教育。原因在于他们既对社区教育没有明确的认识又对美育的内涵缺乏根本的把握。首先,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较,打破了教育时空的局限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灵活,具有多重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他们对美育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如果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则会认为游戏、娱乐、观光、旅游、欣赏艺术、参观博物馆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不属于美育范围。再次,如果进而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则会将文艺演出、艺术比赛及艺术展览等活动视为纯娱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一种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怡情养性,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如果仅仅将艺术教育视为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作为升学、谋生的手段,势必将艺术教育功利化,有悖于美育的初衷。
社区教育是以多元、灵活的教育形式面向大众的教育。美育是以多元的形式寓教于乐的教育。目前美育现状存在边缘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如何使美育摆脱功利化倾向,真正大范围内介入社会,拥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同的教育地位,真正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许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出现,能够成为美育介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社区教育的确存在美育价值。
(一)社区教育是美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美育一直以艺术教育为主,既没有普遍性,也没有生活化。对于大众而言,艺术教育对他们而言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他们只是在学校教育里接受过少量的音体美课程,美育没有真正从学校扩张到社会上去。社区教育受众面广,是社区的自组织教育,是一种大众层面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美育正好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社会美育需求的高涨,与美育难以真正地介入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区教育的开展为美育大众化提供了载体和途径。
(二)社区教育体现了美育的非功利化价值
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既包括艺术教育又包括艺术活动及相关娱乐休闲活动,而且以后者为主。即使是其中的艺术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其他为了通过艺术考试而进行的功利性的艺术教育。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是在社区内部美育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日常生活和审美相关的艺术活动及休闲娱乐活动,这充分说明社区居民有许多非功利化的美育需求。社区教育的运行主要依靠社区所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弥补形式,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保障形式。社区教育本身以非功利化价值为主导,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社区教育进行的美育实践不是为了教育者的物质利益,而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美育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同样符合美育非功利化价值的初衷。
(三)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美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首选。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德智体诸方面,更要注重人性的培养,在强化自我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美育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和谐一致,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包含在美育形式之中。美育的形式是美感的、艺术的,易于激发人的兴趣和内在创造力,可以被各个方面的教育所普遍利用。美育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教育。社区教育美育实践使美育真正介入社会,并以丰富多样的美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践着美育对于素质教育的价值。
(四)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对人性发展与人际和谐的价值
美育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使社区居民在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中欣赏着艺术之美,感受着艺术的熏陶,怡情养性,享受着艺术人生。在日常审美活动中,社区居民感受到了自身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中的互动沟通,认识到了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能够辩证地认识。这必将助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社区教育美育实践的价值引导功能
美育是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它可以把抽象的道理、乏味的说教,化为生动具体的美感形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人们。审美欣赏和判断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无意识中对社区居民的价值观进行了积极
引导。审美判断能够成功地将人的情感引向正面的价值判断,体验生活中美好的和积极向上的一面,无形中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美育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教育,它本身就是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肯定,因此,必然会激发正面价值。面对当前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理想空缺的状况,社区教育美育实践能够从培养社区居民的审美能力出发,通过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情趣,提供价值引导,开启正能量。
三、社区教育美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路径: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区教育美育实践离不开社区教育理论和美育理论的指导,社区教育理论和美育理论也会随着社区教育美育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第二,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这既是美育特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适合社区教育这一大众教育模式的口味。第三,注重大众需要与注重教育引领相结合。社区教育美育实践要研究大众的美育需求,但不能一味迎合,应该对其中的一些娱乐活动有所甄别,做出价值判断。因为有的娱乐一味追求滑稽、丑怪、低俗,不具备审美教育意义,教育者应该帮助社区居民做出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并通过组织积极、健康、向上,体现真、善、美的相关艺术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对大众进行审美价值引领。第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教育美育也不例外。社区教育美育应注重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传承与创新。
依照上述路径,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应具体开展以下活动:理论知识教育,知识技能性的艺术教育,艺术鉴赏活动,各种艺术比赛和休闲娱乐活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设计艺术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3,(3):20-22.
[2]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3]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43-79.
[4]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