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8 08:38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载着家庭殷切的期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状况如何,将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命运。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深入分析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探索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9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勤奋进取,展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风采,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甚为缺乏,他们的具体表现为:
  1.1 强化个人理想,淡化社会理想
  理想信念是提升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的动力和源泉,指引着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方向,是影响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因,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大多数90后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但他们更现实、更直接,把职业理想和生活目标的实现放在首要位置,而淡化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愿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但在生活中往往过于现实,太过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少数学生甚至过于功利地将金钱和仕途确立为自己的主要奋斗目标。理想过于现实和功利,缺少远大理想的指引和激励,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视野狭隘、目光短浅,这也成为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1.2 重视个人价值,淡漠社会价值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精神文明的发展略显滞后。作为精神文明核心观念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突出表现就是主流价值观的模糊化、边缘化和非理性化。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观念,在部分大学生心中已缺少生存的空间。身处90后的他们更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自我价值、个人成就欲望明显增强,推崇事业与利益统一、贡献与回报并重,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同时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索求。物质或金钱成为部分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甚至最高标准,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攀比享乐,导致他们对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责任要求的认知越发淡漠。
  1.3 怀揣竞争理念,臣服压力考验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显得异常重要。90后大学生成长于经济飞跃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快节奏的社会造就了他们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他们渴望全方位提高自己,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然而,这一代的孩子基本是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受过大的挫折,缺乏生活的历练,他们总体带有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抗压能力较低等特征。在面临挫折时,在遭遇困难时,在身处逆境时,有的大学生不敢面对,害怕正视现实,缺乏担当社会责任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有人以放弃生命的极端方式逃避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1.4 享受优越生活,缺乏感恩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90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庭的呵护,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独享了家庭的万千宠爱,而过于优越富足的生活也滋生了他们的懈怠情绪,常常忽视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养成了习惯索取不懂回报的惯性思维,缺乏对家庭、对父母由衷的感恩。他们太过关注自我的利益,对自我的要求偏低,对父母和他人的要求偏高;他们较多考虑的是别人为我做什么,而较少考虑的是我该为父母、家庭以及社会做什么;他们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而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2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1 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了多元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迷信和盲从心理,对西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不加判断地接受,片面崇尚自我价值,宣扬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出现只求回报不愿付出、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等现象。西方个人主义片面夸大自己利益的实现,否定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个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由此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缺失。
  2.2 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也折射出社会对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过多推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功利虚荣、自我实现的片面追求,淡化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应有的责任。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消极和不正当的现象,如贪污受贿、非法买卖、以权谋私等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追逐个人名利,而较少考虑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要求。
 2.3 网络产业的负面影响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它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拓宽积累知识、深入科学研究、培养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与此同时,网络自由、开放、虚拟、隐匿的特点,也为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歪曲事实、散布谣言、传播不良思想、蛊惑人心提供了便利条件。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陶醉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着网络中虚幻的成就和虚荣,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缺乏对群体活动的起码关注。网络上传播的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言论,很容易对相对单纯、缺乏辨析能力的大学生,特别是游离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网虫”产生不良影响,无形中导致了这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淡化。
  2.4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位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庭教育以家庭伦理为核心,重视 亲情教育。家人的过度宠爱、纵容和无原则付出,在很大程度上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造成了很多学生养尊处优、责任失衡、甚至嚣张跋扈。很多家庭替代孩子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了他们能力范围内的大部分事情;然而家庭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不承担责任,视责任感为无物,逐渐形成了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承担责任的意识。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战场,理应在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成人成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众多的中小学迫于升学压力,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为数不少的大学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片面强调技能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培育。由此,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成绩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养成,责任教育处于严重失位状态。
  2.5 自我认知定位不准确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时代,长期过着安稳而无负担的生活,承担着繁重而烦扰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陌生感。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巨大的反差,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深入地感性认识与理性升华的能力,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不能客观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也无法正确理解自身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的探析
  高校是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战场, 面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客观事实, 必须努力找准“症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 使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1 理想信念教育
  90后大学生青春有朝气,然而大部分学生价值观尚未定型, 高校理应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利用党校、青共校、精英人才学校、骨干训练营等多种教育途径,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传播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当大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角色与地位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自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把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诚信品质教育
  诚信品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联系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点,我们要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教育模式,以课堂教育为载体,以集体传播为导向,把诚信观念深深融入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接受诚信教育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倡导诚信之风,追求崇高品德,以此激励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大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诚信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社会责任感也必然得到极大增强。
  3.3 珍爱生命教育
  生命是一种责任,珍爱生命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 才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才能更好地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生命因此而显得绚烂多姿和富有价值。高校在给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 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 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承担自己的生命责任。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当他们对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有了明确认识,才能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
  3.4 实践锻炼教育
  实践锻炼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高校理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劳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地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身价值,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和责任精神。通过社会实践的载体作用,寻找知识的源泉和价值落脚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3.5 知恩感恩教育
  人类是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工作中,我们需注意使用情感的渗透带来心灵之间的碰撞,让学生在情感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学会知恩、感恩,并通过回报社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90后大学生的成长之路上,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给予了无数的关心和帮助。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点滴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社会的支持和国家的关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明白报恩家庭、报答社会、报效祖国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感恩之情不是简单的回报,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意识,要使其转化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动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46.
  [2]李洁.追问与反思:大学责任教育之现状[J].江苏高教,2006,(4).
  [3]刘星期.论强化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4]宋辉.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及培养[J].教育研究,2009,(6):175-176.
  [5]张昌勋.浅析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作者简介:卢玉军(197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学生工作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江苏南通 226019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创新问

下一篇:开设新生研讨课“走进国际商务世界”的问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