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文艺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建立策略

发布时间:2015-08-29 13:42

 目前,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十分普及。对于高校文艺活动的意义,一些思想觉悟高的学生能够清晰意识到,文艺活动能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以及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这无疑是高校文艺活动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参加文艺活动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是高校文艺活动亟待改善之处。因此,我们应该思考:高校开展文艺活动意义何在?怎样才能发挥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
  一、现阶段对高校开展文艺活动的评价
  1.形式胜于实质
  新生入学之际,高校自主开展文艺活动的各大社团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招贤纳新的工作,学生社团可谓悉数出动,无论是时髦的街舞、流行音乐,还是民间乐器,但凡与文艺沾得上边的都被纳入招新的范畴。在文艺活动蓬勃开展的高校里,支持文艺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因为高校文艺社团招新的口号便是“摆脱孤独,摆脱寂寞”,一些颇有眼光的学生便毅然加入了文艺社团。对于招新的社团而言,这自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可正因为这样,高校开展文艺活动的目的和宗旨无形中被削弱了几分。高校在现有基础之上开展的文艺活动多是过于突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凡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必然组织一场以竞赛为目的的文艺活动比赛,此举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的捐助资金,帮助企业在学校做广告,另一方面开展文艺活动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上述现象均说明,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就连高校文艺活动也搭上了这趟末班车。当下高校的文艺活动可谓是大打亲情牌,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契机,实际却没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广泛地开展文艺活动或许可以说是高校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一种途径而已。
  2.博而不专
  高校是集合先进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独立化培养,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集体。高校的一个特点便是博、专兼有。博是高校开设的专业多,专是高校设置的专业能够教会学生过硬的知识。纵观高校的教育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要求高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均能达到博、专兼有,从而使高校的教育活动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表里如一。但是,当我们的目光触及当下高校文艺活动时,难免会流露出些许失望。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但是,这些文艺活动大多只是徒有其表,一些加入文艺社团的学生只能是做做表面工作,他们几乎很难得到实质性的锻炼。高校在注重文艺活动的种类之余,忽略了文艺活动应该达到的高度,毕竟大学生各方面的领悟和觉悟都很高,假如高校文艺活动只是走形式主义,那么高校文艺活动如何育人呢?高校文艺活动多半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对高校文艺活动的此种定位,便决定了高校没有过多干预的文艺活动,只能是虚张声势或者说打肿脸充胖子,它们无法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本领,只是文艺活动组织者带着一群茫然的学生若有其事地彼此打发时间而已。
  3.给在校学生营造了交流及学习的平台
  在审视高校文艺活动的某些恶劣影响之时,我们也去寻找它的优势所在,毕竟高校文艺活动的开展并非只是浅尝辄止,一些高校文艺活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见高校文艺活动必有其价值所在。高校文艺活动是一个集体性组织,它以自身的影响力将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建成了一个大家庭,学生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是独自规划文艺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开展计划,因此文艺活动便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交流及学习的平台。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悉心投身于文艺活动之中,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了一些关于文艺活动的基本常识,学到了课本之外的东西;文艺社团作为一个集体,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接触逐渐相互熟知,从扩大交际范围的角度而言,高校文艺活动定是锦上添花。大学生之所以肯花费他们大半的休息时间忙于文艺活动,多半是看中了文艺活动所能带给他们的可能是无可限量的好处。通过锻炼,大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提高,也大大促进了高校文艺活动的开展。
  二、高校文艺活动发挥育人作用的必要措施
  1.在高校文艺活动里逐步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高校建立之初,学校领导便悉心为高校制定了大学的理念,这些理念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出一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在高校的发展中,这些理念已经逐步成为该校学生一致信奉和遵守的行为或者思想准则,成为该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便是继续发扬上一代学生的优秀品质,启后则是教育下一代学生积极践行大学精神。总而言之,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感。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之时,不论该文艺活动是竞技性质还是育人性质,组织者都应该向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讲解甚至是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在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努力争取去获得成绩和名次,而且要求学生在精神领域有所提升,积极践行大学精神。此外,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之时,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艺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文艺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文艺活动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2.努力发挥教师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目前,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教师承担的责任多是名义上批复学生组织者申请的某项活动,以及给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象征性地增加他们的学分以示表扬和鼓励。教师在文艺活动开展之中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教师阅历丰富、涵养高雅,他们完全有能力承担起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职责。在高校开展的文艺活动中,除青年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艺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毕竟学生引导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下,由于社会五味杂陈的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文艺活动之中,部分学生失去了自我辨别能力。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使教师既成为 引导校园文艺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高校文艺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有了教师的悉心指导,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此外,青年学生对于文艺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一部分学生选择具体的文艺活动方式。
 3.提高学生对文艺活动的鉴赏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时下,大学生多是涉世不深或者基本没有社会经验的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浅薄的社会经验意味着他们对事物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而误入歧途。高校只是为这群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并没有为学生扫除所有的不良影响。当然,高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场所,它也不可能不受外来糟粕文化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主管部门应该对症下药。首先,高校应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施给学生详细介绍各类文艺活动,力图扫清学生的认知盲区,培养他们基本的鉴别能力;其次,高校文艺活动组织者应端正态度,正确、负责任地引导学生,以深化学生对文艺活动各方面的认知;再次,高校应该教育学生多涉猎文艺活动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习,变文艺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
  4.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
  “学”与“行”始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学”是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或者媒介获取知识以充实自身头脑的一种半主动、半被动行为,而“行”则是人们将努力学到的知识或者本领悉数反映到客观实践中进而达到塑造自身的目的;“学”是途径,“行”则是结果。结合当下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尽管一些高校文艺活动质量已达到业界认同的标准,可它们仍旧没有发挥出足够的育人功能。究其原因,可以从“学”与“行”的关系入手调节两者目前僵化的关系。“学”能否较好地指导“行”,便是当下高校文艺活动组织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文艺活动仍旧停留在组织者“满堂灌”的单一教导的方式,组织者以为只需要做好教育工作,学生就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至此,文艺活动相关组织者一厢情愿设计的育人功能便能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回归现实,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并没有按照预期的结局发展,许多学生欲将知识付诸行动的计划并没有实现。针对此种情况,组织者在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之时,应注重帮助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如动画设计大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行为。
  三、结论
  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应该注重其育人功能是否得到实现,在抛弃传统文艺活动重于形式、博而不专等影响因素之后,高校应高瞻远瞩,努力制订切实有效的高校文艺活动开展计划,通过采取在高校文艺活动里逐步渗透大学精神文化、努力发挥教师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对文艺活动的鉴赏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等措施,完善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2).
  [2]张耀灿.高校开展文艺活动的必要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3]陈万柏.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讨论[J].湖北大学学报,2009,(3).
  [4]王昌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5]朱芳.论高等教育大学生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11,(4).

上一篇:医学课程整合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下一篇:古代汉语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