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发展策略
古代汉语教学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选材广泛,教学文化充分三大优势和特点,因此,我们要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充分的发挥这些特点和优势,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在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能力,对其进行文化情感的熏陶的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对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并领悟其丰富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培育其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重要目的。
1.古代汉语教学弘扬民族精神的特点和优势
1.1教学资源丰富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所有的语音语法项目都要结合文言语境来具体说明,并提取语言规律。这要求教师要在古代汉语的教授过程中,在教授古代汉语语法、词义以及语音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古代文章来进行分析,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的古汉语阅读训练的指导中,都会阅读大量的古文言文文章或者文选,这些富含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的典籍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气息,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信息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资源和条件。
1.2教学选材广泛
古代汉语教学的选材非常广泛,诗词歌赋,杂文散文尽可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的内容,另外,古代汉语教学的选材灵活度也极强,被选为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的内容不一而足,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更可以是一整篇,凡是古代典籍中整体性的文字都可以作为选材内容。如果一篇古文篇幅较长,还可以选取其中一段作为选材内容。这也使得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可能。
1.3教学文化充分
古代汉语言(汉代以前的语言)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学习对象,这种语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古书面语,并且在汉代以后也经常被用来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言。文言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语言,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生活,更与中华民族本质的文化思想,传统风俗,民族认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这种蕴含着浓厚民族精神的语言,正是华夏民族的民族情感以及意识的真实写照,也为古代汉语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和思想基础。
2.古代汉语教学弘扬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2.1课堂教学
若想最大化的吸收古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课堂教学无疑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根据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的语言材料上细加研读,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既能够呈现出典型的语言现象,又能够体现语言规律,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传统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语言教学材料。
例如,在教授古汉语同义词差异体现在其语法功能不同这一教学重点时,可以选取《荀子》中的“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汗。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以及《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例句进行分析和解释,在详细讲授同义词“耻”和“辱”在语法功能的特点和语义差异的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奋谦逊”和“诚信忠厚”等道德准则进行教育和培育,适时的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上向古代先贤学习,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理念内化到思想和行为上,并进一步的推动我国民族精神的弘扬。
2.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开拓学生眼界,拓展学习方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和进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质量,因此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教授者转为指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经典古籍《孟子》、《论语》等进行由针对性的阅读和鉴赏,选取那些文化底蕴浓厚,民族精神丰富的篇章让学生重点阅读,并在阅读之后,适时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如阅读报告,研读讨论会等等,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主义情怀。
例如,通过对《论语》中名言名句的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思想,加强对古代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理解和弘扬,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古代先贤们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读古文中所崇尚的种种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操。从而获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带来的正能量,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上更顺利的前行。
3.结束语
古代汉语选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信息,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古圣先贤思想和道德精华的丰富养料,通过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的方式对其中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大力的弘扬,培育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弘扬古代文化和精神正能量的机会,为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内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宁佐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5-17.
[2]张淑琴,谈高师古代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15-17.
[3]李秀芹,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结合[J],管理工程师,2011(2):24-26.
下一篇:就业困境下高职学生心理的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