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理论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29 13:42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的人才不仅具备渊博的学识,而且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策背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突出强调出来。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有机统一成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彼此割裂分开的两个部分,它们都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表现。人的思想和意识的产生、发展是在人的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无论是物质生产实践、艺术生产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是如此。创新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的思想内的实践预演,它既是过去实践的精神结果,又是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这种观念性的东西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实践能力是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目的、计划、方案等思想意识的东西付诸行动的执行力。已经具有的实践能力对更高水平的创新意识的产生促进作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来自实践,同时对即将进行的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实践者来说,都属于其已经发展的精神素质的有机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要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培养具有独立个性、有能力担当社会、时代所赋予的责任的大学生,高等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依此为标准进行革新。
  二、从不同学科领域来认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审视,进而更全面地理解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
  一般来说,无论科学上的发现,还是一般的创新活动,都源于人们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不仅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而且具有将卓越的创意和理论付诸行动的实践能力。同时,团队协作、随机应变也是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应有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对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例如,心理学家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在人际中交往喜欢独处;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爱好次序和精确。
  再如,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第 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型人才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有理想抱负;五是不轻信他人意见;六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七是有基本的审美观;八是幽默感;九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十是具有好奇心。
  东北师范大学房国忠、王晓钧等也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他们认为 ,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有:高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成就动机);广泛而稳定持久的兴趣(志趣);勤奋、有责任心;积极的情感 ,高度的情绪自控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竞争意识与危机感;自信心强、坚韧有毅力;有勇气、果断、敢于冒险。其中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广泛而稳定持久的兴趣属于创新型人才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倾向系统 ,其他六个人格特征为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对于创新型人格要素的研究成果说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的有机成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当代及未来可预见的社会生活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2.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在我国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他们具有成长迅速、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技能快速的特点,还具有精力充沛,思想发展整体上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等身心特点。他们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立即投入社会不同领域的生活中,很快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状况说明,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是恰当的、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符合大学生进入社会继续发展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对人力资源和新型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学校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求变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方面应该且必须担当起责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从哲学的角度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与提升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无论是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等都不是决定性的,只有人个体自由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才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实现确定的教育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我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上来,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发展的。人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才使自己“处在”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之中,他作为这种关系的建立者和推进者 ,才是其中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他们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三、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发展已经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因此,高校就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来实现这一标准。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课程内容、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结构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延力.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
  [2]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徐春玉,李绍敏.以创造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3.
  [4]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5]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几个方法

下一篇:图书馆把握任职教育特点相应转型的路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