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与师德建设的关联

发布时间:2015-09-08 08:43

 当今世界,无论是从公民个人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利益的需求看,教育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也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新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而师德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简单的从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师德建设已明显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们需要拓展师德新的内涵,寻找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实际上教师“专业化”在不断提升教师自我的专业特性和品质。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职业道德不断向专业道德转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兼顾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只重视知识技能培训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一、专业道德内涵探微
  教师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展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属于教师自我发展序列的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概而言之,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当独具的道德品质,大体包括了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
  第一、专业责任。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专业道德的基础,培养教师高度的专业责任感是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专业责任对教师来说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常常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规定教师的专业责任。规范要求教师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对工作满怀责任感。以美国的全美教育协会(NEA)制定的《道德规范》为例,其中不仅表达了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工作者承担着维护最高道德标准的责任;要求教育工作者保护教与学的自由;确保所有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工作者明确以上重要责任与教学过程息息相关。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人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1]这些规定,表明了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第二、道德品性。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在与人交往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态度及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道德品性首先表现为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应具备的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而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正所谓“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然,教师的道德品性不仅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营养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国外已经使用“品性”一词替代“态度”,来阐述教师的专业道德。“品性是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影响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它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品性受知识基础、信仰和态度的引导,这些信仰和态度与关爱、公平、诚实、责任、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有关。”[2]道德品性更多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在把握教师的道德品性时应当注意避免主观臆测。把道德品性作为师德的标准之一,是对传统的以专业能力为起点的教师教育的升级。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来说确实很重要,但还要有运用知识、技能的积极态度。因此,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融合,个人道德是教师的道德基点,职业道德将教师的道德底线进一步提升,因为每个教师不仅要对自我负责,还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在极大程度上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第三、专业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专业,教师要与人的灵魂打交道,那么社会自然要求教师具有专业发展所必须的职业理想、信念以及投入自己的情感。在教师这份工作只是职业还没有上升到个人事业时,热爱这份职业和乐为教育献身的专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还应该有专业自律的精神,这关系到职业责任的树立,它包含了教师对职业认定,以及教师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而不断进行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内在的道德规约,教师的专业自律精神不是限制个体自由,而是教师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动力,这是在为个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师这一群体在一种自律、自主、和谐的精神导引下,在教育活动中感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体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幸福。
  二、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一、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要求。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出与教师专业化进程密不可分。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3]这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国已开始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全民教育正在变成现实。但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急待改革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更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成败。教师师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中,单单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德才兼备发的人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通畅。为了解决问题,我国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这也使得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需教师具备划分更加细致的专业知识外,更需教师有较高的师德,以求从学识和品性上对学生形成双重影响。只有在教育对培养经济人才和现代公民构成重大价值之时,或者教育大众化知识,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化才开始出现,教师专业道德随之要求产生。[4]教师专业道德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精神,而专业道德强 调从教师的专业特点出发,更显清晰而明确。第二,教师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对提高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愿望。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使得教师有欲望和途径去主动升级学习,专业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发展的精神诉求,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外化。第三,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丢失信仰,社会道德底线不断下降,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教师未能免俗,专业化进程不免要满足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需要,专业道德也必须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
 第二、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特性不明确的回应。事实上,社会上对于教师道德的要求是大而论之的道德规范,从某些方面来看,与其他职业的道德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如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等等。即使有一部分特别针对教师制定,属于教师应遵守的规则,如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但是和其他职业标准相比,这些标准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只是单纯将动作对象换成教育所涉及的对象罢了。哪怕在各类具有法典意义的规范性文件中,对教师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规定,可是仍然没有显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往往只是几句空泛的阐述语句,并没有建立与教师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深刻感悟到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就只能靠自身对社会的感受来对师德的标准进行把握。这样导致了师德虽有一定规范,但可操作性很低,对教师很难进行道德上的管理和精神上的约束。
  第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期师德理想重塑的要求。在21世纪,学校的教师队伍已过渡到以70后80后为主体。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伴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生活理念和工作方式与前辈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他们在知识能力、学术视野、创新精神等方面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但也存在着问题,如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之间不平衡,缺乏职业理想,敬业精神不足。另外,当今社会能够适应国情变化的师德体系尚未根本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有的教师,缺乏精神追求,更多考虑的是物质上得满足,出现了道德理想的迷失。基本表现为: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吹嘘与炒作,滥用科研基金;伪造学术履历;科研低水平重复,单纯以挣钱为目的等等。乱象丛生的大学学术现状呼唤重塑师德,说明加强专业教师道德建设和提升专教师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
  第四、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需要。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验证对象,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特质就无法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转变。当社会结构趋于复杂的时候,各种文化之间就会发生接触和碰撞,而各种文化发展不能很好的融合时,就产生了冲突和矛盾。我们从小对学生进行的是传统教育,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今的多元文化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当循规蹈矩的中学生走进象牙塔,强烈的猎奇心理会驱使他们更容易去接受新鲜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由于对传统教育与多元文化的理念不能融会贯通,就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混乱,进而对固有社会共同认同的精神准则产生质疑,导致道德意识减弱甚至颠覆伦理道德等问题。学生长期在这种价值混乱之中摇摆,就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骤变或是情感上的极度失落。受影响的不仅限于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固有的传统观念在教师本人的身上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和容纳也在不断调整,面对升温的外界压力和物质诱惑,高校教师该何去何从,是继续保持象牙塔的纯洁品质,还是随波逐流金钱第一,整个世界似乎和学校面临的是同一问题。当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渐渐进入了教师的队伍,在为高校教师队伍增加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像与老教师在工作方法有严重分歧等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变得就更加迫切,进而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第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师专业道德规范。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第二、保证专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一个成熟的教师具有很长的养成期,即使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经验丰富,而专业道德也不一定会有质的变化。教师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应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根据角色转换可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那么,师德教育也应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但是,我国的教师教育系统目前在专业道德培养上存在问题很严重,有两个方面表现:一方面,在教师的职业教育中,我们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专业道德教育环节,要么即使教育中含有专业道德教育内容,但大多是声势很大,实际很少;或是把道德教育当成技能培训的附属物,只是形式主义,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师范教育时或在教师入职前,专业道德教育基本上无人青睐,师范学校只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却没有针对专业道德做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想要改变专业道德这种现状,使师德教育能够贯穿始终,我们的教师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第三、完善专业道德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比较细致,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却不是很明确,这样一来,道德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就难以发挥。威廉·达蒙认为:“任何评价都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裁判,由于人都有推己及人的天性,所以评价‘品性’需要清晰的、严格的标准,以防偏见。”[5]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即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又对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评价。评价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需要制定较为清晰的评价标准,更加客观的对专业道德进行评价。例如, 可以在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配合下,制定不同的试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判定教师个人的专业道德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然,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完善的过程,对教师的评定应当定期进行,以便随时掌握教师群体的变换。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 1) : 48- 51.
  [2] 张建桥.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 [J].比较教育研究,2011,2:46-49.
  [3]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Z] .1966
  [4] 潘希武.中国教师专业道德的现代性问题[J] .教育学术月刊,2012,(2):55.
  [5] Damon,W.. Dispositions and Teacher Assessment:The Need for a More Rigorous Defini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7,(5):365~369.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和策

下一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