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国内外高校成绩评价机制的问题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5-09-16 08:59

 高校成绩评价改革人才培养高校学生的成绩反映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其综合得分是评价学生总体学习好坏、评优评奖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也是推进高校学风建设重要途径。因此,成绩评价机制关系到教与学的多个方面,是高校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培养优良的教风、学风、考风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教材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对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方面却相对滞后,许多高校的课程成绩评价仍然实行传统的考试制度,综合成绩也只是采用所有课程成绩的加权平均分,这会给中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带来很大障碍。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成绩评价机制在课程成绩评价和综合成绩评价方面的差异,为中国的高校成绩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外课程成绩评价的比较与分析
  不管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都是通过课程考核实现的,但在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成绩评定上却大有不同。
  1.考核目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考核能有效地了解和检查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教学。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大多沿用考试制度,往往只注重考试过程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忽略对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失去了考核评价的教育性功能。同时,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偏重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缺乏重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背离,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的课程考核则将考核和评价当作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的。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实现其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2.考核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对各学年考核的同一门课程的内容基本相同,并且与实际操作联系很少。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侧重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甚至一些教师还会在考前划范围、圈重点,助长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气。再者,考试客观性试题较多,诸如案例分析、论述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不利于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国外高校一般不会考查学生记忆的知识量,而是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论辩与表达能力等。考查内容除教材中理论知识外,还有大量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知识。尤其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考试中,多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尽可能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到理想的成绩。这些都将有助于带动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到极致。
  3.考核方式不同
  国内高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法大多数是通过考试一锤定音,或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写文章、完成作品等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是终结性、预见性、一律性的,对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校期间所取得的其他学习成果,未能有效地纳入考核范围,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查,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会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束缚了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国外高校考核以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为原则,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 课堂参与、平时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综合设计和语言表述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再只关注最终的笔试,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进行学习,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成绩评定不同
  考核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课程成绩评定的不同。国内高校对学生课程考核多数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成绩的确定虽然考虑了平时的作业成绩及出勤情况,但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总成绩,这样难以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掌握情况。而且期末考试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国外高校在成绩评定上,每一种考核方式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并加以细化,采用分次累积的计分方法,避免单一指标评定的弊端,确保每个学生成绩的公平性。教师参考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研讨课上的表现、参加社会实践的反馈、学期论文中所体现出的调研能力以及各次测验、考试成绩等多项指标按照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课程成绩评定中,各项指标的取舍及其权重,也因各学科课程性质、类型和目标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不是由教师一人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共同完成,同时,还要准备校外专家的抽查评审,这种多次评审的方式可以克服作业或论文评定的主观性,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及公正性。
  二、国内外综合成绩评价的比较与分析
  国内外高校为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通常采用学分绩点制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即以学期为单位,根据学生所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及该课程的学分值计算平均绩点,平均绩点高者为优秀。
  在国内,一般先将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转化为课程的学分绩点,然后按各门课程的学分计算学生全部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再根据平均学分绩点对学生教学和学籍管理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学生评优评奖、学位授予及推荐研究生等等。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平均学分绩点的方案虽然较多,但是对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差异仅仅体现在成绩与绩点的转换方法上。国内高校学习并引进国外学分绩点制教学管理制度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国内高校课程成绩多采用百分制评分,与国外的五级制或者多级制评分有差异,在使用国外学分绩点时人为硬性转换,容易导致不同转换方法得到的平均学分绩点不同。而国外高校对学生成绩评定较多采用五级制评分制度,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相应的也就按点计算,不需要进行成绩和绩点的换算,避免因转换而产生的误差。
 虽然国内外高校实施的学分绩点制在学分绩点的度量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其实质相似,只考虑了学生的成绩和学分,忽略了教学群体(班级、专业、年级或全校等)的差异性。用这样计算平均学分绩点的方法来衡量学生成绩优劣都是建立在教学群体所有课程的门数、考核方式、考核的难易度、考核评分标准等应是统一的基础上,显然,这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不说学生之间的比较,单就一个学生所 修的两门课程而言,课程A考核成绩为90(五级分制为4),在该教学班排名第十,课程B考核成绩为80(五级分制为3),但在该教学班排名第二。此时,从考核成绩与相应教学班的排名角度看,既不能说明该生课程A学得好些,也不能说明该生课程B学得好。甚至于不同专业由于不同的老师授课、课程难易程度不同、老师在计算每门课程总成绩时采用的比例不同等等原因造成了学生之间分数差距较大,直接导致平均学分绩点缺乏可比性。
  三、中国高校成绩评价机制改革建议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考核评价理念
  高校实行的考核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及自身发展情况,因此,考评活动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不仅要考知识,更要重能力、考素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考核评价理念,就是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的优势与潜能,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应试为主动探究,引导学生把单纯追求考分变为追求个性全面自由发展。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反馈机制
  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也能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作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目前我国高校考核分析大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出各个分数段学生的人数和百分比;在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也只强调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或者客观条件不足,很少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缺乏思考。实际上,考核评价的目的很大程度是通过教学的不断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应随时并及时的向学生就考核情况做出反馈,通过明示学生的强项和薄弱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督促学生适时调整学习方法,力争更好的学习效益。有关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在制度和政策上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在课程评价指标上,应增加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项目,加大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以此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获奖、突出才能应给予充分肯定,例如,在前期或后期实践环节表现突出或竞赛获奖,经认定后可提升相应的课程成绩。在考核形式上,应点面结合,通过多元和多样、过程与结果、课堂与课外等多种方式、多个侧面地考查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以督促学生平时学习,并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综合成绩是学生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或保研等的主要依据,但现行的学分绩点制不能真正区分学生不同的考试分数所体现出的差异,又由于不同的课程,甚至是相同的课程(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教学或试卷难易程度不同)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因此,采用所得成绩在教学班中的相对排名进行分段给予绩点,例如,成绩排名在前5%的为4.5,6~10%的为4,11~20%的为3.5,21~40%的为3,41~70%的为2,71~100%的为1。这样就避免了各门课程成绩的直接比较,而采用相对比较,消除了教学群体差异性的影响,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有更详细的认识。
  四、结语
  高校成绩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思路和人才评价标准的直接体现,是引导学生学习取向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运用成绩评定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整个高校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编号:NR201203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项目专项课题。

上一篇: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价值分析

下一篇:社会重大事件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