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追本溯源 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 兼论 马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4
论文关键词:追本 溯源 马克思主义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现状,在该课程导论的教学中进行追本溯源,可起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追本”以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溯源”以帮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开放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直备受关注,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加强了教材体系建设,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要将这教材体系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实效,笔者认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中,追本溯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有利于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深人当代大学生心中,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为何要追本溯源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特殊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群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的、具有整体性的理论进行概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进行教学的课程。”在新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原理》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它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追本溯源,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特征,有利于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反映并体现教材体系精神实质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体系;构建能够体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理论、历史、现实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体系。
当前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同时涌来,一些腐朽的思想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全面渗透,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首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使他们普遍出现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专业证书考核训练,轻政治思想熏陶;重应用理沦,轻基本理论的倾向。一些学生把《原理》当作一门无用的课程,只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就被这种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消解了它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追本溯源,不仅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启迪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思考;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又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使其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作追本溯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充分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二、追本: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追本,就是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追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足迹,使其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之本;就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本在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现实时代性,澄清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用”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之本,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现实历史问题的理论体系,是为改变现实世界服务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从现实历史中得到的,并用来指导改变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感受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产业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正在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开始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觉醒中的无产阶级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现实的工人政治斗争运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提供思想武器。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人研究。在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的编辑,面对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所以感到这是难事,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可见,这“难事”之难是由于当时马克思缺少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而难以对涉及物质利益的争论发表意见。于是,马克思转向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叙说了他的经济学研究历程:“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这期间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马克思从经济角度,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批判私有制度,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从现实出发找到了理解历史发展的钥匙,把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联系起来,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这一历史运动的根本规律。马克思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这里表达的正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向学生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过程,分析马克思这段经典表述,可以使学生明白,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的研究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同他的经济学研究息息相关。这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纯学理式的空洞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必须从整体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之本的追述,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理解,便于其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理论家,更是革命活动家。1846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工人组织,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为其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并为之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它的领袖与灵魂。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这样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导论教学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革命斗争经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的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溯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原理》导论教学中的溯源,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追寻其理论的历史传承,在理论传承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次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涵盖了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再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自然科学的进程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给哲学的世界统一性提供了自然科学证明。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自然科学的这些巨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准确地揭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哲学上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经济学上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有这些社会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黑格尔学说的追随者,通过对黑格尔学说的深入研究,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指出:“黑格尔不是简单地被放在一边,恰恰相反,上面所阐述的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被接过来了。“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实现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黑格尔从哲学上第一次认证了世界的统一性,他关于发展的思想,关于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关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思想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恩格斯指出:“在我们的狂钡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马克思就是从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开始,实现哲学视域的转变,确立科学实践观,摒弃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从社会生活本身去理解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由此,同学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没有黑格尔辩证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没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然,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就是有了黑格尔辩证法,有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对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没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准备,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没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总而言之,在《原理》导论教学中,向大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使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传承,从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传承中的伟大创新,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现实的科学性。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充分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与科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现状,在该课程导论的教学中进行追本溯源,可起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追本”以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溯源”以帮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开放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直备受关注,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加强了教材体系建设,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要将这教材体系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实效,笔者认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中,追本溯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有利于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深人当代大学生心中,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为何要追本溯源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特殊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群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的、具有整体性的理论进行概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进行教学的课程。”在新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原理》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它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追本溯源,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特征,有利于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反映并体现教材体系精神实质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体系;构建能够体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理论、历史、现实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体系。
当前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同时涌来,一些腐朽的思想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全面渗透,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首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使他们普遍出现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专业证书考核训练,轻政治思想熏陶;重应用理沦,轻基本理论的倾向。一些学生把《原理》当作一门无用的课程,只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就被这种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消解了它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追本溯源,不仅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启迪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思考;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又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使其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作追本溯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充分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二、追本: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追本,就是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追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足迹,使其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之本;就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本在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现实时代性,澄清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用”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之本,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现实历史问题的理论体系,是为改变现实世界服务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从现实历史中得到的,并用来指导改变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感受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产业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正在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开始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觉醒中的无产阶级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现实的工人政治斗争运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提供思想武器。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人研究。在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的编辑,面对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所以感到这是难事,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可见,这“难事”之难是由于当时马克思缺少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而难以对涉及物质利益的争论发表意见。于是,马克思转向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叙说了他的经济学研究历程:“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这期间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马克思从经济角度,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批判私有制度,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从现实出发找到了理解历史发展的钥匙,把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联系起来,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这一历史运动的根本规律。马克思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这里表达的正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向学生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过程,分析马克思这段经典表述,可以使学生明白,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的研究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同他的经济学研究息息相关。这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纯学理式的空洞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必须从整体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之本的追述,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理解,便于其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理论家,更是革命活动家。1846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工人组织,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为其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并为之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它的领袖与灵魂。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这样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导论教学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革命斗争经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的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总而言之,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革命斗争的历程追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破除马克思主义神秘化倾向。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追溯,可以更加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三、溯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原理》导论教学中的溯源,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追寻其理论的历史传承,在理论传承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次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涵盖了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再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自然科学的进程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给哲学的世界统一性提供了自然科学证明。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自然科学的这些巨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准确地揭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哲学上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经济学上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有这些社会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黑格尔学说的追随者,通过对黑格尔学说的深入研究,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指出:“黑格尔不是简单地被放在一边,恰恰相反,上面所阐述的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被接过来了。“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实现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黑格尔从哲学上第一次认证了世界的统一性,他关于发展的思想,关于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关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思想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恩格斯指出:“在我们的狂钡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马克思就是从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开始,实现哲学视域的转变,确立科学实践观,摒弃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从社会生活本身去理解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由此,同学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没有黑格尔辩证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没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然,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就是有了黑格尔辩证法,有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对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没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准备,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没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总而言之,在《原理》导论教学中,向大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使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传承,从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传承中的伟大创新,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现实的科学性。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充分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与科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