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必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5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培养研究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需要,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校;马克恩主义理论;教研;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学科基础和依托。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在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这一学科建设时间短,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与我们时代对该学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较为薄弱。这成为制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中共中央、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建议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工作和任务,任重而道远,它涉及和涵盖了培养目标的确定、研究方向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大纲的制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图书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多层次、多方向的建设任务,而在这些建设任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放在该学科建设的首位。
  首先,这是由该学科特殊性质决定的。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侧重点是在德育方面,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最根本的是使受教育者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成为受教育者的最重要的素质和灵魂。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多层次、多方向、多环节的培养工作,要以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知识作为教材,并尽可能适应受教育者的特点,采用其乐于接受的有效形式。这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研究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研究教育教学的手段、方法、形式等等。
  其次,这是由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决定的。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在这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也不会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丑化”的战略图谋,各种敌对势力也总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这一战略图谋,他们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斗争形势,根据该学科的特殊性质和培养任务,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培养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使我们在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固有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二、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转变社会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角色观念,培养研究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需要
  一般而言,关于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明确而清晰的,即认为高校教师不仅是教学教育承担者,也是某一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学者,高校教师确实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和被普遍接受的观念。但一旦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角色定位,人们就往往发生偏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已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即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员,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宣传员,理论课教师,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注释工作,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则是党中央以及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也以宣传员的角色给自己定位,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的状况,而这一状况又进一步强化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观念,这一观念的明显例证就是高校毕业生(含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不愿进入高校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认为这对于自己专业的发展没有好处。他们认为,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利于其专业的发展。转变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观念,是直接关系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树立牢固的科研意识,增强从事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研究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转变观念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广大理论课教师,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过程是教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方式和方法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砺炼,教师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家、学者。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和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理论。首先,它有着极强的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立这一理论,来源于他们对作为其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刻苦的钻研和深刻的理解,来源于他们对他们所处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考察,来源于他们对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果的全面了解、来源于他们对当时西方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的经验总结。他们创立这一理论,耗去了他们毕生的精力。这正是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必须具备的特征。同时,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又具有极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该理论的目的看,它是为世界无产阶级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社会而开展的革命斗争服务的;从其社会效果和作用看,它创立以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步伐;从其社会地位看,它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理论。这一理论是一个有阶级立场、有国家界线的科学体系。与之相比,自然科学则无阶级立场,无国家界线,一般社会科学虽然也具有阶级性,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其阶级性远不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和学术性是统一的。学术性是基础和前提,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是结果,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和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特性,要求我们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的灌输。这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其教育有着一般科学教育的共性,必须体现它的学术性,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会被大学生看作僵化的教条而予以排拒,从而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只有开展研究,才能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的透彻理解,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更为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上一篇:试论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分析

下一篇:浅析关于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