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关于高校政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5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在高等教育战线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学生判断政治是非的标准模糊,分析能力缺乏。他们思想的困惑,就是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着力点。文章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实践中,提出了“参与式”、“讨论式”、“例证式”、“互导式”等多种教学创新方法。
  [论文关键词]精神成长;参与式;论证式:互导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普遍奉行灌输式教授法。灌输式教授法的根源是受传统的“仓库理论”影响。把人的大脑视作储存知识的仓库,把教育目的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这种偏差,效果并不理想。2004年笔者对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大一与大二两个年级共计600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采集到样本598份。其中对该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做调查统计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是复杂多样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唯心主义的东西如迷信、命运,有时也应该相信”这个选项的选择的百分比高达25.08%,这就说明正确的世界观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还没有能够形成,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从表二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人生观的选择趋向于多元化,这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很有关系。调查表中有19.23%的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18.06%的学生有集体主义思想;同时有21.07%的大学生特别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并带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还有18.73%的人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说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许多正面教育,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入脑得有限。


  在表三中有26.76%的学生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这可以说是我们以往政治理论课取得一定成效的一种表现;有29.26%的大学生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标准,认为知识多的人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在的青年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更看重知识,大家都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以便将来进入社会以后不被社会所淘汰。但他们往往更加看重一技之长,即专业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反而放松了思想素质、个人修养的全面提升,因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分离的现象。如:有14.22%的学生认为有权力的人更有价值;12.54%的学生认为金钱多的人更有价值;17.22%的学生认为朋友多的人更有价值。可见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联系实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树立。人们对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由此又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孤独自傲、目空一切;又时常自卑、缺少自信,自我控制力弱,加上缺少实际经验,政治上不成熟,世界观未定型,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更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很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他们对高校开的一些政治理论课又很厌烦呢?尽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还很肤浅,但却对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反之,对一些国外的时髦、新颖的政治、社会理论兴趣甚浓,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我们施教者只要不是照搬一百多年前的本本理论,而是拿出大量的、生动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就能赢得学生的信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一般专业教育在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育思想上都应该树立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道德比成绩更重要的理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据一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说:“以前在国内觉得自己很优秀,因为学习勤奋,考试成绩也好。可是,出国后同国外的研究生一比,发现自己所欠缺的主要是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教育限制了人才的拓展和创新能力。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现在目的与手段都被颠倒了。如果不停地灌输,用大量的知识堵塞了学生对“不知”的兴趣,就没有心灵的飞翔,没有思想的灵动,没有智慧,也就没有了创造。知识得到之时,也是人自身、人的生活被异化之时。这才是教育的悲哀,是知识僭越的又一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更多地肩负起培养人的思想的重任,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始终牢记,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的内在渴望,而不是填塞什么内容。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这才是教育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条路的要求去创新,使学生从学习上一窄、二死、三负担重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进入知识和心智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然,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要素。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等于能力,博学而低能者不乏其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主张,要求我们教师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引路人”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尤其是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探究性的思考之中。一旦把学习方式定为探究性学习,教育的主体就变了,即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跨越几千年的重大转变,也是教育史上巨大创新。过去工业社会是批量生产,信息社会教育越来越个性化。过去常把教学要求比喻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此,所有的老师都不仅仅是施教者,他们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仅仅是受教者,他们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让很多人的智慧在课堂上交流激荡,学生就在这样的海洋里学习成长,这就是“互动式”教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说比专业教育更容易实现这种转变,因为,政治理论课一贯要求重精神生活,重品格发展。我们应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外在的灌输、熏陶变为帮助个体内心形成主动追求“善的愿望”,为学生的成长服好务。
  教学创新如何进行?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征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的运用。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从这个方面着手,教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此有人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的生机。实际上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指导学生辨别是非、认识自我。讲课要在新、精上下功夫,利用新成果、采取新角度、补充新材料,较好地联系世界实际、中国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采用多种方法施教,将自育和教育相结合,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知、情、信、德、意、行相互渗透,增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有效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运用,但它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表现最为集中,过去传统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程式化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这种教学本身(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导致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实际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是有着巨大潜力的人。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应全面体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要想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必须作根本的改变。
  为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我们在不断探索,从2000年起有意识地在政治理论课中试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讨论式”教学,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近代英国科学家k·p·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促进的。故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老师提出为什么,更鼓励学生指出为什么,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的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读一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设疑,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解答。鼓励一问多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经常采用讨论、辩论、演讲、问题抢答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速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究难,大胆联想,培养摆脱原有思维定势的心理倾向,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去产生新联想、新思路、新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利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思维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参与的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心,指导行动,达到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它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在参与式教学中,保证学生不少于1/3的时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摩、评论、示范等形式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方式要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学习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从而把学习范围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使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3、推行“例证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例证式教学是将某一理论提出,让学生论证其理论的存在与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今的学生对过去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多,对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也自然了解甚少。推行例证式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去寻找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案例,来求证其理论的存在与正确性。例如,“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首先由教师提出再生产理论的模型,然后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例证来论证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某些规律。如从“二五”时期开始的重工业发展过快,轻工业发展滞后的案例,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之后,才使国民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们由此得出了两大部类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的结论。有的同学发现只有当第二部类中的粮食生产能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时,社会再生产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得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结论。有的同学例证了只有电力、能源、原材料等这些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才能保证加工工业的顺利与持续发展的结论。通过这些例证,学生们不仅了解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实质,更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经济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4、通过“互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互导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位置互换,教学内容由教师指定,学生轮流上讲台主讲,让学生们通过不同方面的讲学,起到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许多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许多教师也开始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它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有非凡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概念很多,如果采取传统方式教学比较枯燥。如果能采用一些优秀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两课”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有别于教材编写,尽可能贴近学生在课堂上对理论问题的思维认知过程,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中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纳人多媒体课件,通过设计教学问题和其他引发思考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理性的科学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的过程。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而是要注重讲课艺术的运用和学生参与的实践,切实体现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互动。
  正如台湾华东大学罗宝凤教授所说:好的教学是一段关系的联结,这种联结能够产生具有疗效的重新建构,以“修补”学生可能在早期人格发展上的缺损,还会让双方互动,产生一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人格变化的动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当仁不让的重大作用。但要起好这个作用,就必须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一篇:浅析高校开发感染教育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下一篇:试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