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体育社会化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6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化;人才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体育社会化表现在全民健身的普及、高等体育教育社会化和体育社会化.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课程方案统一、培养目标太专、培养手段落后等问题.为培养适应体育社会化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培养学生自学、再学的能力。
体育社会化是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是指体育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和扩展,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功能日益扩大,它不仅是一种教育、健身手段.而且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如何面对体育社会化,如何为体育社会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专业高度重视的理论课题.
  1、我国的体育社会化
  1.1全民健身的普及与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在高水平竟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全民健身活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原国家体委先后编制了8套成人广播体操,7套儿童广播体操.这些体操在相当一段时间形成一种生活制度,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机关还是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巧分钟,人们都在进行这一活动,全国推行国家体锻炼标准已有5亿多人次达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有50多万所,城运会、工运会、农运会等全国性大型运动会的设项中,都新增大量群众喜爱的项目.全国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抓住了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一大众体育工作的“灵魂”,创造众多的健身项目,从而吸引大批群众参与.部分省市的大型综合群众体育活动,也正努力为适应大众健身需求而更新项目、修改规则.其他群众性运动会和各行各业体协结合行业特色开展体育活动,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全民健身的普及.
  1.2高等体育教育社会化与体育社会化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单一地由政府办体育的局面正在转变.企业、社会团体都在逐渐参与体育的组织、管理并兴办体育.体育的功能也由单一的“健身”和“夺金牌”向“健康第一”的多样化、丰富化转变.在此形势下,我国高等体育的教育必须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高等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体育社会化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及课程结构的设置必需体现体育社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已扩大了选修课比重,并设置了系列选修课.一些新兴健身项目有的已走入课堂,对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推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我国体育教育在体育社会化方面的不足
  2.1课程方案相对固定,而缺乏灵活性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定主要是国家行为,全国一个培养模式.在这种统一模式的规划下,学校在办学上失去了决策权,仅有执行权.这就窒息了办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抹杀了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满足不了社会丰富多样性的需求.体育社会化是体育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渗透到各行各业,是全民化、终身化的体育,是体育内容、形式、功能日益丰富多样化的反映.它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创造型体育教育人才.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每种人群对体育的需求、爱好差别又很大,这就更需要多样化、多结构的体育教育人才,显然,我国目前统一的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目标专一,社会适应面不够宽
培养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质量标准.在过去,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是面向行业,完全对口的专业教育,注重的是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是单一专业性,在培养规格上重学科专业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其教学内容框架形成了一般文化教育和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和专业面十分狭窄的专才教育体系.塞满大学生头脑的只是理论概念、科学原理、竞赛规则和各种技能训练,而缺乏甚至没有价值、信念、审美、情感、意志、责任和真情引导,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情感、经验的欠缺,美感、责任感、使命感薄弱,精神不够健全,个人生活单调.在体育社会化的社会里,对从事体育专业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不仅要求体育教育者能够传授身体教育、竞技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体育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态度,帮助人们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的判断、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能够通过体育促进人们对身体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以及社会上一切竞争活动的认识.很明显,我们现今的体育教育专业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2.3培养方法、手段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智慧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体育社会化对体育教育人才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掌握体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然而宽、厚的知识基础怎样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和系统化呢?只靠减少主干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只靠压缩技术课时、加大理论课时是满足不了的.这就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仅靠传统的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为手段,以教师讲授和课堂灌输为基础,且劳动强度大、教学效率低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化体育发展需求的教育人才.

  3、培养适应体育社会化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3.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也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求.依据我国国情,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仍然应坚持专业教育,但是应注重加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适当调整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在业务上既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又有深入一个领域或开拓相关领域的“后劲”,成为一种以职能为主又具多能化的新型人才,以达到社会教育目的,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有专家提出,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有体育特长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既突出了体育专业教育的特有属性,也体现了体育专业面向社会培养“多能型”的教育属性.
  3.2改革课程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21世纪体育社会化的需要,我们应该改革课程方案,采取国家与地方联合的行为,把国家利益、国家规范同时代的、地区的、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讲规律、讲特色、讲创造性.目前,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需要来规范课程体系,地方因地制宜的开设课程,办出有地域性特点的教育体系,力图使课程内容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统一、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应摒弃那些已被科技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和未来科技为导向的具有现实意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的并有助于适应未来教育变化和更好地从事未来体育教育工作的新知识.
对于专修课,应打破以单一运动项目为选项的局面,实施“项群”制,即学生不再专修某一单项运动,而是专修一类性质相似、方法类同的项目.另外,还要加强对运动技能形成原理、传授方法的学习,摆脱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对于限制选修课,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和乡土体育的内容;对于任意选修课,要发挥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资源互补,多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适应21世纪体育社会化发展需要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应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稳定师资队伍.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和提高再学习能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改变当前教师知识结构不合乎现代教育的需要,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呈低水平的状态,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最后,借鉴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正确引人各种竟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培养学生自学、再学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不仅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要求人们具备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善于引导受教育者去吸收对他们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因此,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学能力是高等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其内涵包括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其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帮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综上所述,新世纪体育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要积极培养适应面宽、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统一、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适应体育社会化培养新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上一篇:探析实施大学绿色教育的构想

下一篇:试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