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熏陶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7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大学语文 德情教育
论文摘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法]狄德罗:《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期。
[2][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摘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法]狄德罗:《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期。
[2][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